mt logoMyToken
ETH Gas15 Gwei ($1.13)
日本語

谁在重写美元?稳定币公链的真正战场

収集
シェア

原文:Sanqing,Foresight News

 

2025 年下半年,稳定币公链这个曾经略显抽象的概念,被两组极其具体的数字点亮。

一边是最近 Stable 的两期存款计划。 第一期额度在短时间内被大户瞬间塞满;第二期超募,累计存款规模超过 26 亿美元,参与钱包数量突破 2.6 万个。可见在足够清晰的叙事与足够确定的资产之上,流动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迁徙。

另一边是率先发币并开放主网的 Plasma。其 DeFi TVL 虽有回落,但仍以约 26.76 亿美元的成绩在所有公链中位居第八,超过 SUI、Aptos、OP 等一众异构链和 L2「老大哥」,被视为「本轮最强项目」之一。其创始人 Paul Faecks 仅 26 岁便坐在这条链的驾驶位上,以百亿级开盘市值与极具「格局」的空投方案,在一夜之间将 Plasma 推向聚光灯中央。

过去十年。稳定币的叙事从「交易媒介」一路升级到「数字美元」。根据 RWA.xyz 数据,稳定币总发行规模即将突破 3000 亿美元,USDTUSDC 合计掌握近九成市场份额。伴随美国通过 GENIUS 法案,欧盟落地 MiCA,监管在迟到多年之后终于给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直接将稳定币从「灰区资产」推上「合规基石」的舞台。

随之而来的是发行方利润表的急速膨胀。Circle 在高利率环境下,仅 2025 年第二季度营收便达到 6.58 亿美元,主要来自储备金利息。且 Circle 早在 2023 年就已扭亏为盈,不过利差业务本身依旧肥沃,却无法无限扩张。当美元进入降息周期,发行稳定币的利差收益随之降低,发行商们之间的争夺自然从「发行端」转向「通道端」。

Plasma 被定义为「为稳定币打造的链」,而不是「有稳定币的链」。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 只做以太坊、波场等链的附属,稳定币发行方永远无法掌控清算权与价值分配入口。

正因此,Tether 支持 Plasma 与 Stable,Circle 推出 Arc,Stripe 与 Paradigm 孵化 Tempo。三方几乎在同一时间得出相同结论:若要进入万亿级稳定币时代,必须完成垂直整合。从代币发行到结算体系,从赚利差走向征收「轨道税」。

在这一转变中,Layer 1 不再只是「更快的链」,而是新一代美元清算网络的雏形。

Plasma 的起点是散户此前无法直达的一个空白。Tether 自身并未发币,过去所有关于其业务的想象,只能折射到二级市场其他标的之上。Plasma 的出现,在叙事上被视作「散户获得 Tether 敞口的重要路径」。XPL 自然而然地成为承载预期的容器,配合「存 1 美元得 1 万美元 XPL」式的极端空投活动,Plasma 借由一次精心设计的 TGE 将分发与叙事同时推至极致。

此外,Plasma 试图用 C 端产品把稳定币支付拉回场景本身。其目标市场并非一线金融中心,而是土耳其、叙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对美元需求旺盛且本地金融基础设施长期失灵的地区。在这些地方,稳定币已是事实上的「影子美元」。Plasma 能够以在不牺牲用户体验的前提下,通过更简单的钱包体验、无感式隐私保护与近乎零手续费的转账,将 USDT 真正变成日常金融的底层工具。

与 Plasma 的高调不同,Stable 一直低调行事。但当其两期预存款总额突破 26 亿美元,市场终于看清它的战略布局。

Stable 从设计之初就瞄准机构与 B2B 结算场景。USDT 不仅是链上资产,更是网络燃料——Gas 以 「gasUSDT」 计价,通过账户抽象实现结算。用户看到的始终只是一个余额数字。

通过 USDT0 机制,Stable 提供免 Gas 的点对点转账体验,显著降低小额支付摩擦。对于企业用户,Stable 甚至允许通过订阅或合约形式锁定交易优先级与费用上限,所有成本以 USDT 计价并可事前测算。这种「确定性结算」是传统区块链体系难以提供的。

生态上,Stable 聚焦 B2B 生态扩张。它获得 PayPal Ventures 战略投资,并计划将 PYUSD 引入链上。Stable 不试图与他人争夺稳定币发行,而是希望成为「所有稳定币的家」。在 Tether 扎根的新兴市场以外,它像一条为现有流动性铺设高速路的网络,把原本依赖 SWIFT 的跨境结算转化为秒级确认的链上通道。

在 Tether 的双线推进之外,Circle 与 Stripe 分别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Arc 是 Circle 交出的合规版本。USDC 作为原生 gas 资产,EVM 兼容,内置外汇引擎与机构级隐私层,它试图在监管框架内部为银行、做市商和资产管理机构等提供一条可直接对接美元资金池的结算层。交易不再是简单的「链上转账」,而是与传统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深度耦合的实时清算,结算风险以智能合约与预言机数据重写。Arc 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链上华尔街」的基础设施。

Tempo 在发展初期则选择了联盟链的道路,由 Stripe 与 Paradigm 孵化,引入以太坊核心开发者 Dankrad Feist,以稳定币中立的姿态进入这场战局。Tempo 专注支付且不绑定单一稳定币,而且同时支持多种美元稳定币作为 gas 与支付媒介。对于不愿被某一发行方绑定的开发者与商户而言,Tempo 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的基础层。其他链在卷「性能」和「TVL」,Tempo 却在卷谁能把最多的真实世界参与者拉进同一个账本。Visa、OpenAI、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一众传统领域的巨头作为初始合作伙伴,让 Tempo 联盟链的重点从 「链」 变成了 「联盟」。

与 Circle 和 Tether 的「封闭垂直整合」不同,Tempo 更像是云服务时代的 AWS。它不试图垄断资产本身,而是希望成为承载资产的统一基础设施,这种模式在监管语境下也具有独特价值。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释「稳定币双寡头」带来的集中度担忧。为多极化格局预留空间。

四条链将开启稳定币的新时代,但也埋下了下一轮博弈的隐忧。

集中度风险。 无论是 Plasma 深度绑定 USDT,还是 Arc 紧扣 USDC,技术与监管风险都与发行方高度耦合。链越重要,单点故障代价越高。

流动性碎片化。 不同发行方自建链虽能带来创新,但长期可能导致多链割裂。若跨链互操作机制无法达到 SWIFT 级稳定性,桥接环节便可能成为系统性脆弱点。

治理中心化。 稳定币链越走向「高性能、高合规」,就越可能在治理上牺牲去中心化。机构偏好可追责对象,监管偏好有限参与者——这让稳定币链极易滑向「披着区块链外衣的准中心化清算网」。

许多关键问题仍未有答案,这些稳定币公链究竟是在搭建去中心化金融基础设施,还是在去中心化的世界复制中心化的循环?

稳定币正在完成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转身。曾经它只是加密市场中的一枚「筹码」,用于在加密世界中承担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流通手段等职能。而如今它开始像一条条铁轨,将真实世界的资金流重新引导至链上。发行方也不再满足于扮演美元的「影子」,而想要主动承担起构建清算网络与支付基础设施的角色。

也许若干年后回望。今日围绕 Stable、Plasma、Arc 与 Tempo 等一众稳定币公链的所有争论。都会被简化为一句话,「那是一段美元在链上重写自身历史的时期」。在这段历史中,有人为利差而来,有人为技术而来,也有人为新的金融秩序而来。轨道尚未完全铺好,车厢尚未装满乘客,但列车已经启动。真正的问题不再是这趟列车是否会出发,而是谁将掌握方向盘,以及它最终会驶向怎样的世界。

 

原文链接

免責事項:この記事の著作権は元の作者に帰属し、MyTokenを表すものではありません(www.mytokencap.com)ご意見・ご感想・内容、著作権等ご不明な点がございましたらお問い合わせください。
MyTokenについて:https://www.mytokencap.com/aboutusこの記事へのリンク:https://www.mytokencap.com/news/540527.html
関連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