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NFT泡沫褪去,谁还能讲好“IP的故事”
当 NFT 泡沫褪去,谁还能讲好“IP 的故事”
不久前,Azuki 的创始人 Zagabond 在社区发言中提到一句话,引发了不少讨论:"当 Azuki 刚推出时,NFT 版税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模式。但如今,整个行业都在失去这一支撑。"在 NFT 历史短短的三年周期里,这样的表态几乎像一份时代注脚——那个靠共识、靠情怀、靠炒作维持热度的年代,真的结束了。Azuki 的话题总是带着某种象征意义,这个项目曾代表"Web3 潮牌"的最高水准:东方美学、年轻文化、极致视觉,一切都像在为加密世界描绘一个未来版的 Supreme。但当二级市场的版税机制被打破,当 OpenSea 等平台取消创作者分成,Azuki 和无数 NFT 项目突然发现,他们的"社区经济模型"其实没有第二条命。没有持续现金流,就意味着没有人力、没有资源去维护那个曾被称为"文化"的梦想。在 Zagabond 的话中,我们听到的不只是 Azuki 的无奈,而是整个 NFT IP 赛道的困局——那种"社区+故事+头像"的组合公式,似乎已经走到了极限。
Source: X
一场关于"IP"的幻觉
回顾 NFT 的繁荣岁月,几乎所有顶级项目都在试图讲一个"IP 的故事"。从 CloneX 的虚拟时尚,到 Doodles 的卡通宇宙,再到 Moonbirds 的创意生态,大家都在用去中心化的方式复制"迪士尼神话"——只不过把观众换成了投资者。与其他类型的 Web3 项目不同,IP 类 NFT 的核心在于"文化共鸣",它们试图通过视觉、故事和社群氛围构建出独特的精神归属感。问题在于,Web3 的"社区"本质上不是粉丝,而是投机者。价格上升时他们热烈拥抱,市场冷却后迅速离场。这种用户结构注定了 IP 类 NFT 在经济上难以自洽:它既没有传统品牌的产品变现能力,也缺乏稳定的内容生产机制。多数项目在初期能凭借艺术风格、理念叙事或稀缺性吸引注意力,但当市场热度减退、价格下行时,社区情绪也随之冷却。创意和文化要转化为产业价值,需要的是内容生态与商业渠道的持续扩展,而非单一资产价格的上涨。
版税消失后,这些项目的收入模式几乎归零,团队只能靠"信念"硬撑,而信念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叙事来续命。这揭示出一个更深层的矛盾:NFT 的"文化叙事"与"金融属性"长期交织,前者需要时间积累,后者却要求短期回报,多数项目难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不是某个团队的失误,而是整个行业都在面对的结构性困境。NFT 作为一种"数字所有权"机制,本该成为创意经济的新引擎,却在炒作中被过度消耗。我们看到 Azuki、Doodles 们都在尝试"IP 转型":办线下展览、推服饰联名、做动画合作,但这些努力往往雷声大雨点小,难以真正撬动用户增长。文化要成为产业,靠的是持续的叙事、内容和产品落地,而不只是社区里一时的共鸣和情绪。
现实化与商业化的转向
在版税模式失效后,不少项目开始探索新的路径——从纯链上叙事,转向现实世界的应用与品牌化运营。这种趋势不仅出现在 Azuki 等老牌项目,也成为新进入者的共识:如果 NFT 想成为可持续的文化符号,它必须拥有链下的生命力。
具体表现包括实体产品化,通过玩具、服饰、艺术衍生品等形式把 NFT IP 带入现实消费场景;内容扩展,以动画、漫画、游戏等方式强化 IP 故事线,让 NFT 成为叙事的一部分;以及社交传播,通过短视频、社媒内容将 Web3 文化转译成大众可理解的符号。这些尝试的本质,是让 NFT 脱离"投机资产"的身份,重新回到"文化产品"的逻辑中。
从链上共识到现实商业
就在很多人唱衰 NFT 的时候,Pudgy Penguins 却用另一种方式"杀了个回马枪"。这只在 2021 年被嘲笑为"丑企鹅"的项目,经过新团队重组后,成了 NFT 世界的"逆袭样本"。Luca Netz 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 NFT 走进现实——他推出了 Pudgy 玩具系列,在沃尔玛、亚马逊、Target 等全球 10,000 多家零售店上线,成为首批真正登陆主流零售渠道的 NFT 品牌。每个玩具附带数字身份,与区块链世界连接,但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件能被小孩、家庭消费者喜欢的商品,而不仅仅是投机的凭证。
与此同时,Pudgy Penguins 在社交媒体上实现了跨圈传播,他们的 Instagram 和 TikTok 账号以"治愈、可爱、温暖"的内容爆红,单条视频播放量动辄上千万。和其他 NFT 项目那种"内部共识"型的社区不同,Pudgy Penguins 的受众来自普通人,它让"Web3 文化"以一种轻盈、温柔的方式进入了大众世界——不需要钱包,不需要懂链,只需要喜欢。这就是差别:前者做的是"去中心化的理想",后者做的是"中心化的商业",而后者反而更符合 IP 的本质——被喜欢、被传播、被购买。Pudgy Penguins 的路径展示了一种"多界面共振"的策略:玩具化打通现实渠道,游戏化推出移动端小游戏 Pudgy Party 上线两周下载量破百万,线下化在首尔江南开设 Pudgy Café并探索与 BE@RBRICK、现代等品牌联动。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PENGU 正在完成从 Meme 到"文化符号"的跃迁。当传统金融巨头 VanEck 将官方头像换成戴着"vaneck intern"帽子的企鹅,当其 CEO Jan van Eck 穿上巨大的企鹅玩偶服公开发布照片,当纳斯达克的闭市钟仪式上出现憨态可掬的 PENGU 吉祥物,这些画面传递的信号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营销——加密文化第一次被主流金融机构主动、公开、甚至热情地采纳。PENGU 所传达的"温度、幽默、友好"特质,与传统金融的刻板印象和加密世界的"Degen"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它成为了连接两个世界的"翻译器"。在冰冷的金融体系与热烈的 Web3 社群之间,这只小企鹅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让复杂的金融概念变得可亲近。而当文化、品牌与金融开始合流,当 PENGU 频繁出现在 ETF 广告和顶级金融机构的活动中,它所象征的已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成功,而是加密文明如何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共识,从边缘走向中心,并最终登上主流金融殿堂的见证。
Source: X
沉淀与延续
当我们回看这几年 NFT 的演进,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走得更远的项目,往往不是技术叙事最激进的,而是最懂得如何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Pudgy Penguins 选择了一条更传统的路径——通过产品、内容和渠道,让人们在喜欢一个形象之前,不必先理解区块链。这揭示了 IP 类项目的一个基本规律:无论技术底层如何创新,文化符号的建立始终需要持续的内容输出和情感积累。区块链可以赋予所有权,但意义的生成仍然依赖于故事、体验和共鸣。那些过度依赖技术概念而忽视内容本身的项目,往往难以建立长期的用户粘性。Pudgy Penguins 的经验表明,IP 的成长需要多维度的支撑——产品、故事、渠道,以及真实的用户喜爱。当项目开始区分"持有者"与"用户",当评估标准从"地板价"转向"文化影响力",NFT 或许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在文化产业中的位置。市场的热度终会平复,但那些在这个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价值,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延续下去。NFT 作为工具的意义,最终将由这些实践来定义。
Polymarket、OKX、Tether等扎堆重返美国市场,4大路径指明方向
原创|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作者|Wenser(@wenser 2010)2025 年逐渐步入尾声,美国政府亲手造就的加密友好监管环境日益稳固,不少加密项目也借此良机使出浑...
美国政府停摆43天后重启,为何市场却不买账?
原创 | Odaily 星球日报(@OdailyChina)作者|Golem(@web3_golem)美国联邦政府长达 43 天的停摆终于在今日结束。11 月 13 日,众议院以 222 对 2...
YZi Labs的首笔生物科技投资:Renewal Bio Investment
昨天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YZi Labs 刚刚投资了 Renewal Bio,标志着他们首次涉足生物技术领域。对于一直关注加密货币领域的人来说,这意义非凡。我们正在观察业内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如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