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总市值:
0%
恐慌指数:
0%
现货--
交易所--
ETH Gas:--
EN
USD
APP

专访猫总:我在日本,用加密货币卖房子

收藏
分享

他曾是传统银行和财富管理办公室的从业者,

也是把数字货币变成买房工具的先行人。

他坚持在 Twitter 分享 10+ 年,

也接待了全球最神秘的一批链上客户。

你可以用 USDT 在他这里买下一套日本民宿,也可以一边撸猫、一边讨论资产出海。

「我买房是为了我的猫!」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这位以猫头形象活跃于中文推特的「猫总」,你或许已经听过他的名字。他以猫头面具为标识,发言风格诙谐讽刺,「黑大阪是我的职业」,自称「海带级金融从业者」,但他的真实身份,是日本创意初创房企京阪住业株式会社 CEO。

本文,我们将深入猫总的世界,一起了解这位带着猫猫头套、嘴上骂大阪人、实际上却为客户一手交币一手交房的严谨创业者,到底是怎么把日本房产卖到币圈的。

来自陆家嘴金融圈的原生「猫总」

早在 2016 年,猫总便开始投资比特币了。

他学的专业是金融,走的是本科和研究生一路读下来的「科班路线」,毕业先后进入银行、券商、财富管理机构从业,传统金融的路数都熟悉了个遍。

他对比推表示:「2017 年币圈开始热了,我就想跳过去,但没人理我。」

他向包括 Binance、ZB、Gate 等主流交易平台递交过简历,背景是法国商学院,履历是传统金融,却没拿到一个币圈 offer。

也是同一年,监管层一纸命令关停所有境内交易平台,crypto 行业迅速熄火,他算是「错过了」第一次的 Crypto 浪潮。

但这仅是一个小插曲,同时期,他已经开始打造个人 IP 了。

猫总并非一人一号的「创业者」,而是「传承」而来。第一代猫总,是一位从诺亚财富出来的领导阶层,后来因缘际会把这个账号传给了他。

如今的猫总,在推特上拥有稳定的粉丝群体。他的头像是一只定制猫头面具,始于 2015 年法国留学期间的万圣节聚会,真正作为品牌使用,是 2017 年他进入银行体系后的决策。

在 2018 年一个偶然机会下,他了解到了日本房地产的机会——那时候日本房市并不热门,但他「看见了方向」。

2020 年 1 月 3 日,猫总从浦东机场飞往大阪考察业务,当时新闻里正在播报武汉的一则新闻,他本以为是个玩笑,没想到此去再未归国。covid 将他「封印」在日本,但也打开了另一扇门。

Crypto + 房产:走出一条务实之路

这几年似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趋势:很多人其实并非「刚需」,而是出于资产配置、身份、生活方式优化等综合考量「润」日。

有些是想把孩子送日本读书,就先买房;有些本来就生活在东南亚或中东,觉得日本生活成本合理、安全系数高。

据腾讯新闻报道,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人在日本买房的数量比 2021 年增加了 50%。从 10 月到 11 月短短一个月期间更是暴涨了 120%,东京的外国购房者当中中国人占到了 8 成。

这其中也不乏很多在 crypto 圈赚到钱的人,迫切希望把资产转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资产,他们不懂日本不动产的流程,也找不到合适的中介。

而猫总,既懂 crypto 圈的语言,又有金融背景,还在日本。他抓住了这部分需求:日本房产相对稳定、收益可观,且法律结构清晰,成为 crypto 资金的一块理想落地地。数字货币购房从此成为一种现实选项。

这正是他所擅长的。

猫总表示,他不是做这个业务的第一人,但他是最早系统化输出流程的人:「2018 年就有人用数字货币买房,但真正第一份中文攻略,是我们写的。」

他的博客文章《数字货币交易日本房地产的实践指南》几乎是教科书级的,从换汇路径、支付方式到可能踩的坑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还分享过真实案例:

「当年韩国人用 UST 买房,结果 LUNA 崩盘,全部违约。」

正因为见过 crypto 圈的疯狂,他格外谨慎,只做一对一真实房产交易。在信任极度珍贵的 crypto 行业里,他靠实打实的交付赢得口碑。

据猫总介绍,数字货币交易日本房产具备几个显著优势:

· 便捷跨境支付: 无需通过传统银行,交易速度快,手续简洁;

· 低税务敏感度: 不同国家对 Crypto Assets 认定不同,部分情况下更具灵活性;

· 市场天然匹配: crypto 圈投资者多为年轻一代,对资产配置和生活方式有独特偏好。

那些年,当业内人士在为 DeFi、NFT 的暴富神话疯狂时,猫总已经悄然把「USDT 换成东京房产」这件事做成了生意。

如何获客?一个坚持写推特 10+ 年的人,成了自己最好的广告

「我 90% 的客户都来自 Twitter。」——猫总 2022

猫总早期也走过「传统套路」的营销方式,写公众号、讲干货、吹东京、讲政策…

「但太卷了,大家写得都一样。」

直到有一天,他在大阪难波拍了一张 ATM 机满是垃圾的照片发到推特,配文「这就是大阪」,结果爆了。

「涨粉一万多,那一刻我知道我找到了流量密码。」

这个无心之举让他意识到,市场不缺对日本的吹捧,而是缺一个敢讲「反面」、「真实」的人,从此,猫总开启了「专业黑大阪人」的营销策略,也让他成为 crypto 圈最另类的地产中介。

信息泛滥的时代,你不能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讲金融,也不能用一个普通中介的口吻讲日本房地产。在这个同质化严重的时代,要么就做得有趣,要么就没人记住你。

而「我买房是为了我的猫」、「穷到只剩 32 万房贷」这些 slogan,则来自于他真实的人生——

2018 年猫总家中资产曾突破 3000 万,但背负大量房贷。为了减轻父母压力,他扛下 95% 的贷款,目前还到只剩最后 32 万了。

猫总也坦言,这条创业的路并不好走。早期手续费高达 12%,清算渠道几乎被韩国人垄断。2022 年 LUNA 事件爆发,大量客户使用的 UST 归零,清算渠道一度中断半年。

「最难的不是流程,是信任。」crypto 人对中介天然警惕,而传统日本房东对加密货币投资者也存疑,大量房源无法匹配。

他和团队最终逐步搭建了自己的一套流程。不求做最快的,但要做活的最久的那一个。

猫总的客户,几乎都是 80 后、90 后的数字货币投资者。相对年轻、资金实力强,却找不到愿意接他们单的房地产公司,因为日本房产从业者普遍年龄较大,不了解数字货币操作,而猫总,是少数懂币又懂房的人。

他的公司也正在与日本本地一些开发商接洽,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可接受加密货币支付」的房源出现。

不急于追风口,只希望脚踏实地

谈及火热的 RWA(Real World Assets)赛道,猫总很清醒:「这个行业太早期了,像 100 年前的基金业。没有底层资产保障,没法律支撑,大部分还在炒概念。」

他不急着发币,不急着把房产「上链」,只希望能先把「一手交币,一手交房」的流程跑顺。

「日本房地产还在用传真办手续。谈智能合约自动交割?那是很遥远的未来」。

但他依然相信方向没错。未来房地产交易一定会越来越平台化、数字化,哪怕不是在链上,也会被数字资产持有者推动往前走。

猫总的终极目标是把「币圈买房」变成规范服务。他不急于扩大规模,更愿意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服务清楚,把这个模型验证清楚,再看是否复制。「至于未来能否做 RWA,需要看全球范围内 RWA 的立法情况。我们不排除会小规模测试,但是现有的日本法律想要通过 RWA 还非常遥远」。

结语

这不是个暴富神话,而是一个关于在传统与新型金融的夹缝中,走通一条务实之路的故事。猫总用他对市场的直觉、对人性的理解,找到一个位置——然后坐稳了它。当潮水退去,或许正是这些没有华丽叙事的「基建者」,最终定义了加密经济的真实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MyToken(www.mytokencap.com)观点和立场;如有关于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