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U 变 400U,揭开 KOL 轮融资背后的“资本围猎”真相
作者:Fairy,ChainCatcher
编辑:TB,ChainCatcher
曾经风风火火的 KOL 轮融资,如今却成了众多 KOL 的“噩梦”:
本以为是低成本参与优质项目、实现财富增值的捷径,结果却是全线亏损。 有人无奈调侃:“丢了脸同时丢了钱。”
KOL 轮似乎也快成为一个贬义词,从财富密码沦为“资本围猎场”。
KOL 轮融资最初被设定为一种互利共赢的早期融资模式,旨在为项目方和 KOL 构建双赢生态。
项目方借助 KOL 的影响力,快速提升知名度,吸引初期流量,并建立活跃社区,以推动项目长期发展。KOL 则以较低成本参与早期投资,若项目成功,不仅能获得回报,还能提升行业影响力,实现名利双收。
然而,现实市场并非如此理想。理想中的“双赢”逐渐变成了单方面的收割游戏。
高估值、长锁仓、低回报逐渐成为 KOL 轮的三大标配,许多项目方的目标已不再是长期建设,而是短期套现。
一地鸡毛,KOL 们也在这场游戏中逐渐迷失,甚至被反向收割。
@realChainDoctor表示:“这一轮没有特别持久的叙事(热点)。”
没有长期热点支撑的项目,KOL 轮本质上只是“付费宣发轮”,一旦市场热度减退,项目难以维持估值,投资回报大幅缩水。
@blockphd7 表示:“kol轮基本上都是定点坑,估值高+锁仓久。”
KOL 轮融资的估值普遍虚高,同时锁仓时间长,流动性受限,项目方往往承诺“带朋友上车”,实则是精准收割。有的项目方甚至利用线性释放机制,逐步砸盘,导致 KOL 轮投资者最终被迫“平进平出”甚至亏损离场。
@0xcryptowizard 表示:“炒币前置,项目现在给一级和kol的空间直接压缩到2-3倍预期,还锁一年加cliff。”
这种设计极大地压缩了投资者的盈利空间,导致回报率不如牛市二级市场。
@yuyue_chris表示:“市场环境差了,十一二月的高点有大量项目方想尽办法圈钱,尤其是找到身边人,通过 OTC 的形式出货的同时让散户成为退出流动性 同时也有骗局,借投资名义圈钱 rug……”
许多项目方缺乏长期规划,开盘即抛售,奉行“多搞项目、小割即安”的策略。这种短线思维让 KOL 轮投资回报极度不稳定,甚至连本金都难以收回。加之市场环境变差后,项目方为了圈钱不择手段。
@yuyue_chris表示:“虽然 KOL 需要自己辨别项目质量,但是大部分 KOL 也只是大号散户,没有能力完全辨别信息的真实度,所以基于假消息和虚假信息被蒙骗坑杀。”
据 @YeruiZhang 披露,KOL 轮大致可分为三类:
黑奴轮条款苛刻,适合希望通过积累人脉、争取额度的小额投资者。收益有限,但对眼光的要求较低,核心策略是通过与项目方建立关系,争取更多额度。
投资轮需要“落子无悔”的心态,对项目的底层逻辑、团队背景和市场前景有深刻理解。KOL需具备定价能力,避免因高估值而陷入陷阱。这也是最容易“出事”的类别。
OTC喊单轮的关键在于对冲策略,KOL需对流动性有深刻理解。
这三类都有其独特的风险和收益模式。从整体来看,一级项目的KOL轮考验的是投资者的眼力,而二级项目的KOL OTC轮则考验对流动性的理解。不过,最重要的是KOL在谈判价格时的能力。 如果定价谈不好,一切都是空谈。
如今,KOL 生态门槛越来越低,粉丝可以刷,壁垒可以破。越是如此越容易被盯上。目前许多KOL选择远离KOL轮融资,一些散户也明确表示“绝不打KOL轮的项目”。
当然,KOL 轮融资并非全无优质项目。未来的 KOL 轮,可能不会彻底消失,但必须回归理性。 当投机者退场,只有真正具备价值捕获能力的 人 ,才能在这场游戏中活下来。
美国 SEC 主席 Paul Atkins 演讲全文:加密时代已经到来,将为创业者彻底松绑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席 Paul S. Atkins 在经合组织首届全球金融市场圆桌会议上的主旨演讲译文。
Pendle 收益策略全景解读:Pulse的AgentFi新范式
这份深度研究报告探讨了 DeFi 协议 Pendle 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收益率拆分与交易机制,成为加密资产收益率基础设施。并且介绍了首个基于 Pendle PT 策略的 AgentFi 产品 Pulse。该产品由 Giza 团队开发,旨在将复杂的 Pendle 固收策略自动化,通过线性规划实现跨链、到期管理与自动复利,从而降低用户门槛并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Arthur Hayes 最新访谈:法币会持续贬值,用户增长是 Web3 企业面临的核心难题
Hayes 分享了他对财富、风险和旅行带来的自由的独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