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特减半专题 | 三次减半后,比特币的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这注定是比特币历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北京时间5月12日凌晨3点23分,比特币的区块高度达到630,000,区块奖励从12.5个降至6.25个BTC, 比特币正式完成第三次减半 。
F2Pool鱼池将纽约时报于4月9日刊登的文章标题「NYTimes 09/Apr/2020 With $2.3T Injection, Fed's Plan Far Exceeds 2008 Rescue」,写进比特币第三次减半前的最后一个区块(区块高度为629,999),以致敬中本聪在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的创世区块里,写进泰晤士报头版标题「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这让此次减半充满了仪式感和纪念意义。
减半之夜,社区里一片热闹景象--
有人守着电脑和啤酒,静候灭霸的响指;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期待,整体来看,这次减半更像是一场加密货币行业的狂欢。然而,狂欢之中却有着迷茫和不安。 如果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对其未来的共同想象,那么减半之后,比特币的下一个故事是什么 ?伴随Libra和DC/EP的推出,比特币何去何从?有人掰掰手指头,开始预测比特币的价格;
有人期待新旧世界的对话,却只「殊为遗憾」;
有人象征性地转发减半文章,努力显得合群一些;
有人担心颜值减半,于是早早睡去,内心波澜不惊;
有人奔波于各个直播间,用不同的话语讲着同样的故事;
有人在朋友圈编辑文案和照片,感慨四年前的比特币和自己;
有人焦虑公司的未来,减半后怎么带着兄弟们吃肉?真的太难了。
比特币减半不一定带来牛市,但是,产量减半是比特币价格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里,我们把这三次减半作为界限,去看看 故事是如何影响着比特币发展的 。内容主要参考了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 ,和 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吴肃然教授 的研究成果。
前者近期出版专著《叙事经济学》,研究流行故事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经济结果产生影响。他认为,比特币是一个关于财富、不平等、先进信息技术、年轻人的成功叙事,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并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重大经济变化。后者即将在《社会学评论》发表论文《加密货币热潮中的故事与观念》,他分析了上百份加密货币项目的白皮书,并提出,加密货币是社会在金融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的刺激下, 所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发明。它带着反抗金融文化的初衷,却最终成为金融文化再生产的载体。
第一次减半
2012年11月28日,随着第210,000个区块被Slushpool矿池挖出,比特币实现第一次产量减半,区块奖励从50个降至25个BTC。当时网友mpradeep在Bitcointalk论坛上,发布一篇名为“210000 block found”的帖子以作留念。首次减半,开启了一个新的牛市周期。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12年之前比特币的叙事,那就是「 无政府主义 」。
维基百科显示,第一位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是法国政治哲学家皮埃尔-约瑟夫·普鲁东。他提出,联邦契约制取代国家以及任何集中制的共同体,人们按照理性的指示,共同遵守天然和社会的法则,既无政府又有秩序的社会。
「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影响了人类社会的不同层面,甚至持续至今。Bitcoin.org网站刊载了Bitcoin.com记者Sterlin Lujan在2016年1月写的一段文字:
比特币是和平无政府状态和自由的催化剂。它的出现是对腐败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回击。它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改善金融科技。但有些人往这个真相里掺了假。事实上,比特币的目的是充当一种货币武器,充当一种有望削弱权力当局的加密货币。
实际上,大部分的比特币爱好者并不会像Sterlin Lujan所写的这样极端,但是在罗伯特·席勒看来,这段文字恰好抓住了比特币叙事的核心要素,他认为,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似乎能够引起某些人的强烈共鸣,点燃他们对自身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深层感受。比特币的故事能格外让人产生共鸣, 因为它构成了早先反对无政府主义叙事的反向叙事 —这类反对无政府主义的叙事将无政府主义者描述成投掷炸弹的疯子,他们对社会的看法只会带来混乱和暴力。比特币是一种具有传播力的反向叙事,因为它展现了一种自由的无政府主义最终能够创造出来的惊人发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无政府主义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密码朋克(Cypherpunk)是无政府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又一化身。1988年在旧金山湾区,科学家、电子工程师Timothy May写下《加密无政府主义者宣言》(The Crypto Anarchist Manifesto)一文,正式宣告加密无政府主义运动的开始。他提出,加密技术就像枪支,它为个体提供了「先发制人式的保护」。
他以共同创建「密码朋克」邮件列表而闻名,这个组织的早期成员还包括Tim-Berners Lee(万维网发明者)、Julian Assange(维基解密创始人)、Nick Szabo(智能合约发明者)和 Sean Parker(Facebook创始人之一)等。
Timothy May的理念对比特币影响深远,1998年,Wei Dai 发布B-Money提案,开头第一句就是「I am fascinated by Tim May's crypto-anarchy」。2005年,Nick Szabo 发布了一个名为“Bitgold”的提案,正式提出“智能合约”概念。再到2008年10月,中本聪在「密码朋克」邮件列表中发布比特币论文,2009年第一个比特币诞生。2010年维基百科的主编认为比特币不值一提,准备删除相关词条,中本聪赶紧将比特币的描述改为「比特币是Wei Dai的B-Money和Nick Szabo的Bitgold的具体实现」。
2011年9月,也就是全球比特币大会结束后的一个月,纽约曼哈顿有人发起抗议,后来成了席卷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这是对贫富悬殊、失业率上升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反抗。Nathaniel Popper的《数字黄金:比特币鲜为人知的故事》写道:
出席比特币大会的一些人,带着传单和名片也去了曼哈顿,向大家介绍比特币。因此,『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一些人开始接触并接受比特币……没有太多其他的东西,能像比特币这样在这个新的政治领域获得更多的交集……在全民都在讨论意识形态的时代,比特币的内在精神,使其获得了公众的注意,并获得更多的追随者,这象征着新的政治在美国立足。在众多病毒式传播的经济叙事中, 比特币无疑是最能体现无政府主义精神的叙事之一 。「占领华尔街」运动结束后,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一次暴涨。「比特币叙事是一则个人赋权的故事,这并非巧合,因为根据它的叙事,比特币是匿名的,完全不受政府的控制、管理和影响」罗伯特·席勒表示。
第二次减半
2016年7月10日,随着第420,000个区块被F2Pool鱼池挖出,比特币实现第二次产量减半,区块奖励从25个降至12.5个BTC。彼时比特币的市值扩大了近100倍,参与者也增加了不少。社区讨论的焦点,仍是减半对币价、算力和矿业方面的影响。
「暴富」或者说「草根逆袭」 ,是2012年至2016年比特币的主要叙事。
2013年,塞浦路斯爆发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塞浦路斯政府宣布向该国银行所有储户一次性征税6.75%-9.9%,这使得国内外储户蒙受损失,造成大量外资存款外流,国内银行业一度瘫痪。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美国无政府主义资本家Jeff Berwick宣布将世界上第一台比特币ATM机部署在塞浦路斯,这一事件推动了比特币价格的上涨。同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一年级俄裔学生Vitalik Buterin开发出一个名为「以太坊」的项目,开启区块链2.0时代。
这一时期,比特币从无政府主义者和极客,走向普通投资者,准确地说,是草根阶级。他们渴望暴富,信仰比特币,而且多是围绕比特币的创业者,比如矿机生产、钱包开发、交易网站、媒体资讯等。
2013年12月,新浪科技发表文章《比特币草根玩家创业路:活在两个世界里》,文章采访了比特币早期玩家、F2Pool鱼池创始人神鱼,其中有两段令人印象深刻:
“我们基本已经开始按照通缩的世界来处理生活。”神鱼说。虽然他们靠挖矿的收入维持创业,也有一定现金流,但他们很少卖比特币。“在我们的观念里,现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比特币。”草根逆袭是人人都爱看的故事,在这个社会上,你我大多出身平凡,却不甘于平凡。草根逆袭让我们从个人的角度产生代入感,「如果我是他,我也能获得成功」。 这些故事让普通人参与其中,相互建立起身份认同感 ,这是比特币能从小圈子走向大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一个感悟也来自神鱼的经历,他曾用20个比特币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当时价值不到1万人民币,按照现在的市值达到了12万左右。即使比特币现在遭遇了暴炒达到高价位,他们依然选择持有,对他们来说比特币更像是一种信仰。
另外在这一时期,「 中本聪的神秘 」也是比特币叙事的主题。中本聪是谁?这是比特币诞生以来的未解之谜。尽管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陆续有人声称自己是“中本聪”,但是最终无法拿出核心证据来证明。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冒充者大多是借机炒作自己。
「这进一步增添了比特币叙事的浪漫色彩」罗伯特·席勒认为,「人们喜欢神秘故事,喜欢揭开神秘的面纱,大量丰富多彩的神秘文学也因此问世。比特币的神秘故事被人一再提出,尤其是每当侦探们发现某个人可能是中本聪的时候,就会掀起一阵浪潮。如果没有对这一神秘故事的反复宣传,比特币叙事的传播率不会如此之高」。
第三次减半
2020年5月12日,随着第630,000个区块被蚂蚁矿池挖出,比特币实现第三次产量减半,区块奖励由12.5个BTC减少至6.25个BTC。与前两次减半不同的是,本次减半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与11年前的宏观环境相似。
2016年至2020年, 「暴富」依旧是比特币的叙事主题,另外是「参与未来」 。
2017年初,随着中国投资者的入场,比特币价格突破1000美元,三家中国交易平台的交易量一度达到全球总量的98%。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禁止国内所有比特币交易所的业务,比特币价格随之暴跌。然而,以太坊ERC20协议的流行,掀起一波ICO热潮。比特币开始报复性上涨,四个月内一路飙升至1.9万美元。
比特币和以太坊暴涨带来的示范效应,让很多人期待下一个暴涨的加密货币,白皮书成为了这个时期加密货币叙事的主要媒介。
为了研究白皮书的叙事方式,吴肃然教授分析了190份加密货币项目的白皮书,他发现,比特币的价格与白皮书的产生数量、代币交易总额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峰谷关系。比特币价格高涨时,也正是白皮书集中发布和代币总交易额剧增的时期,滞后时间恰好体现了市场反应时间。白皮书的发行和相应代币的交易,是比特币暴涨所带来的市场情绪的产物。
他还从中梳理出七条白皮书的叙事方式,分别是:
「技术-进化」叙事 :强调科学技术是不断演进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新一代X技术”和“X时代的来临”是典型话语。加密货币让人们能跨越国界进行交易,在某种程度上,加密货币让参与者成为世界公民,任何政府都无法控制或阻止,也让参与者在心理上摆脱来传统的束缚感。「反抗-革命」叙事 :它对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表达出明确的反对,强调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特征的“革命”意义。
「文化-道德」叙事 :其文化目标以“个性化”追求为中心,比如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其道德目标则以“公益性”为中心,强调自己是“非营利组织”。
「优势-前景」叙事 :突出自身项目和所属行业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态势,以此告诉读者,项目有着远大前景。
「管理-安全」叙事 :论证自身项目管理规范,可以确保投资人的资金安全。比如外部合规、内部治理规范和保证币值安全。
「批判-反思」叙事 :对于加密货币,社会上不乏各种激烈的批判言论,这些批判也被白皮书吸纳进来,并通过进一步的反思叙事对其予以回应。
「收益-竞争」叙事 :强调加密货币投资者将来会获得的可观收益,劝说人们早日做出投资决定。
吴肃然教授的研究显示, 加密货币的参与者们都在致力创造一种关于区块链的元叙事 ,它的逻辑是以自利的人性为基点,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信任,每个人都能以货币收益来计算自己的行为。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自利、理性的人会设计出合理制度,以此达到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平衡。其中,区块链是人类理性与科学技术的融合点,核心是一种世俗化的自由民主主义和技术乌托邦主义。
作为故事的一部分,走完第三次减半后,比特币似乎只剩下「参与未来」的叙事。与枯燥乏味的技术术语相比,「参与未来」更能让人记住和传播比特币。罗伯特·席勒指出,「比特币的狂热追捧者可能会认为,尝试参与比特币会让他们与那些将要成为新世界赢家的人建立联系,并让他们深入了解如何保持控制权。只要购买一些比特币,就可以轻松快速地启动一个人与这种新现实的链接。与此同时,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的日常消息也在对之推波助澜」。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对即将推出的Libra和DC/EP,比特币的叙事看似很难持续。但是罗伯特·席勒进行了一次有趣的研究,如上图,他分析了1850年至2019年新闻中「金银复本位制」或「比特币」的文章占比,发现虽然两者是相隔一个多世纪的货币创新,但其传播模型却惊人的相似,而比特币叙事还没能看到明确的终点。
文章的最后,引用一位区块链从业者在减半之夜的评论,这也是我认为当晚最精彩的观点。他说:
众多「区块链从业者」还在等一个小时后比特币减半的历史时刻。讲真,伴随着Libra和DC/EP的推出,比特币的使命已经完成。历史性的时刻不是挖矿减半和2140,未来开创区块链历史进程的是中国的「10·24讲话」和「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