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 logoMyToken
ETH Gas15 Gwei ($0.91)
EN

资本撤离比特币的五个真相:一场“攻城槌”的使命终结

Favoritecollect
Shareshare

作者 | @PillageCapital

编译 | Odaily 星球日报( @OdailyChina

译者 | 叮当( @XiaMiPP

比特币从来不是未来的货币,它只是监管战争中的攻城槌。而如今,这场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曾经支撑它的资本也在悄然撤离。

过去 17 年里,我们一直说服自己,“魔法互联网货币”是金融的终极形态。但事实并非如此。比特币是一台监管战中的攻城槌——一种为攻破特定城墙而生的攻城器械,那道城墙正是国家对“数字不记名资产”的零容忍立场。

这项任务基本完成了。代币化的美股已经开始发行,代币化黄金在法律上是合规的并且规模不断增长,代币化美元的市值已经达到数千亿美元。

随着金融体系的升级与合法化,所谓“数字黄金 2.0”的叙事也正在坍塌,回归到我们在上世纪 90 年代真正想要的东西:基于真实资产的代币化凭证。

一、前史:E-gold

要理解比特币为何正在变得过时,你必须先明白它为何被创造。它并不是奇迹般的自发生长,而是在多次数字货币实验被摧毁的阴影下诞生的。

1996 年,E-gold(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黄金货币系统)上线,到 2000 年代中期,它拥有约 500 万个账户、处理规模达数十亿美元,并证明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世界确实需要以硬价值为背书的数字不记名资产。

然后,它被国家碾碎了。

2005 年 12 月,FBI 突袭 E-gold;2008 年 7 月,创始人认罪。这传递的信息很明确: 中心化的数字黄金货币太容易摧毁了,只需要敲开一扇门、查封一台服务器、起诉一个人,整个系统就结束了。

三个月后,即 2008 年 10 月,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他强调,传统货币及早期数字货币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对央行和商业银行的高度信任依赖,而 E-gold 这样的实验则进一步证明了,只要存在“信任点”,攻击就轻而易举。

中本聪亲眼见证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货币创新被扼杀。如果你想让数字不记名资产生存下去,就不能再次让它们被轻易地扼杀。

比特币正是为此而生。它不是为了追求效率而生,而是为了增强生存能力。

二、反叛叙事:必要的幻觉

在早期,把新用户带入比特币几乎像是一个魔术。你让他在手机上下载钱包,当第一笔币到账时,那种震撼是可见的。他刚刚开了一个金融账户并立即收到了价值,不需要许可、不需要任何文件、不需要监管。

这像是一记耳光,传统银行系统顷刻显得古旧而封闭——你甚至在此之前都不知道自己被压抑得如此严重。

在拉斯维加斯的 Money 20/20 上,一位演讲者在巨型屏幕上展示一个二维码并现场进行比特币抽奖。观众现场发送比特币,实时累积奖池。我身边的传统金融人士悄悄说,这个演讲者可能刚刚违反了十几项法律。他也许是对的,但没人关心。这正是重点所在。

这不只是金融,更是一场反抗。早期 Reddit 上一个登顶的帖子完美诠释了这种情绪:买比特币,因为“这是对那些企图窃取我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的骗子和强盗的狠狠回击。”

引导增长的机制几乎完美。你为“事业”奋斗——发帖、宣传、争论、拉人入场——同时直接提高你自己钱包和朋友钱包里币的价值。反叛会给你带来经济收益。

并且由于该网络无法被关闭,它在每次监管打击和负面报道后都能继续增长。最终,大家都开始相信“魔法互联网货币”是终点本身,而不是一个权宜之计。

这种幻觉强大到传统体系最终也开始配合 :贝莱德开始申请比特币 ETF,美国总统讨论把比特币作为储备资产,养老基金和大学开始买入敞口,Michael Saylor 说服可转债买家和股东为数百亿美元的企业比特币购买买单,矿业扩张到其耗电量足以媲美中等国家。

最终,由于超过一半的竞选资金来自加密行业后,要求加密货币合法化的呼声终于被听见。讽刺的是:正是政府早期对银行和支付渠道的重拳打压,反而促成了一支价值 3 万亿美元的“攻城槌”,迫使监管者妥协。

三、溃败:当胜利扼杀了交易

轨道已升级,垄断破裂。比特币的优势从来不只是抗审查,更是垄断。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果你想要代币化的不记名价值, 比特币是唯一选择。 银行账户被关闭,金融科技公司被监管者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如果你想要即时、可编程的货币,你必须接受比特币的全部特性——包括它所有的粗糙与不足。

于是我们接受了、拥抱了它,因为别无选择。

但那个时代结束了。

只要观察 Tether 就能看出当可用轨道不止一条时会发生什么。USDT 最初发行在比特币之上,随后大部分流通量迁移到更便宜、更好用的以太坊。等到以太坊 Gas 费飙升,散户与新兴市场又推动发行迁往 Tron。同样的美元,同样的发行方,只是换了条通道。

稳定币对任何链都不存在忠诚。它们把区块链当作一次性管道。资产和发行人才是核心;轨道只是一种费用结构、可用性与系统连接度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块链而非比特币”这派实际上赢了。

一旦你理解这一点,比特币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只有一条可用轨道时,一切都被迫坐在其上,于是资产价值与底层管道价值容易混为一谈。 但当轨道变多、可替代品变多后,价值就会自然滑向更便宜、连接性更好的管道。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处境。美国以外的大部分人都能持有代币化美股;曾经是加密“杀手级应用”的永续合约,正在被 CME 等合规机构复制;银行开始支持 USDT 的托管与提现;Coinbase 正演变成一个银行与券商混合体,用户可以在这里汇款、开支票、买股票、买加密资产。曾经支撑比特币垄断地位的网络效应正在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通用的网络基础设施。

一旦垄断消失,比特币不再是获取这些福利的唯一途径。它变成一个产品,与合规、高质量且更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竞争。

竞争期间,我们忽略了一件简单事实:比特币是个糟糕的支付系统。我们仍然需要扫描二维码、复制一长串无意义的长字符来转移资金。没有统一用户名,跨链跨层转账是一场障碍赛,地址搞错就永远丢失资产。

2017 年,比特币手续费一度飙升至近 100 美元。布拉格的一家比特币咖啡馆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接受莱特币。我曾在拉斯维加斯吃过一顿晚饭,为了用比特币结账折腾了半小时,因为人们都在手忙脚乱地摆弄手机钱包,导致交易失败。

直到今天,钱包也经常出现一些基本故障。余额不显示、交易卡顿、地址输错导致资金丢失,这在加密世界是常态。

人们在浏览器里点击“签名”,但完全不知道自己签了什么。即使是像 Bybit 这样成熟的机构也可能因被黑而损失十亿美元,却几乎没有补救手段。

我们一直告诉自己:这些用户体验问题只是成长的阵痛。但十年后,真正改善用户体验的并非某种精妙的协议,而是中心化的托管服务。这些服务为用户提供了密码管理、账户恢复和法币充值渠道。

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比特币从未学会怎样在不重建它想替代的中介体系的情况下真正发挥作用。

这笔交易已不值得承担风险。 当其他底层升级后,比特币只剩投机。

看看过去四年(一个完整的加密货币周期)的回报。纳斯达克的收益率超过比特币,你承担了监管层面的生存风险,忍受剧烈的价格回撤,面对黑客攻击与交易所崩溃,而 最终换来的回报却不如一支普通的科技股指数,风险溢价消失殆尽

以太坊的情况更糟。原本应该让承担风险的投资者获得最高回报的代币,反而一直在吞噬表现。

部分原因是结构性的。一大批早期持有者,其全部净资产几乎都集中在加密资产上。现在,他们已逐步获利离场,这就是数十亿美元级别的持续抛压。

新流入资金则完全不同。 ETF 买家和财富管理机构大多只是例行公事地配置 1%或 2%的资金。 这些资金虽然粘性强,但并不激进。 这些适度的配置必须对抗持续不断的 OG 抛售、交易所手续费、挖矿发行、诈骗代币和黑客攻击,才能勉强维持价格不下跌。

昔日那个“承担监管重击即可换取巨大超额收益”的时代结束了。

开发者不傻,他们能感受到技术何时失去了锋芒。开发者活跃度已经跌回 2017 年的水平。

与此同时,核心代码库实际上已经僵化。从设计上看,改变一个去中心化系统本身就非常困难。那些曾将加密视为前沿的雄心勃勃的工程师,正流向机器人、太空、AI 等新领域,在那里他们能做比“搬动数字”更令人兴奋的事。

当投机回报变差、产品体验变糟、人才离开,其前景其实并不难想象。

四、相比“纯粹去中心化”,错误纠偏更重要

去中心化信仰者讲述的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代码即法律;货币不可审查;没有人能阻止或撤销一笔交易。

但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想要这种体系。他们想要的是“能正常运作的金融轨道”,以及当事情出现问题时“有人能帮忙修复”。

这点在用户对 Tether 的态度上体现得最明显。当资金被朝鲜黑客盗走时,Tether 会冻结这些余额。又比如,有人不小心把大额 USDT 转到合约地址或“黑洞地址”,但仍能从原钱包签名、完成 KYC 验证并支付相关费用,Tether 就会将冻结的代币列入黑名单,并向正确地址铸造替代代币。虽然这其中涉及一些文书流程和时间延迟,但至少存在一个可执行的流程。Tether 的流程中有人工环节,可以进行纠正错误纠偏。

这当然是一种对手方风险,但也是人们真正看重的那种风险。如果你因为技术问题亏了钱,或遭遇黑客攻击,至少还有“一线追回的可能”。而在链上的比特币世界里,这种可能性为零。如果你贴错地址、签错交易,这笔损失将是永久性的——没有上诉、没有客服、没有第二次机会。

我们对发行方的信任也比早期强得多。那时,“监管”意味着早期加密货币企业会因为银行害怕监管机构吊销其银行牌照而失去银行账户。更近一点,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些对加密货币友好的银行在短短一个周末内倒闭。监管者看起来更像“刽子手”而不是“裁判”。但今天,同样的监管体系反而成为安全网:它要求披露,让发行方必须进入可审计结构,让政治系统和司法系统有办法惩罚赤裸裸的盗窃行为。加密货币与政治权力如今纠缠得足够深,以至于监管者无法再随意摧毁整个领域,只能选择将其驯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承受发行方与监管风险”显得比“一个私钥丢了就永远归零”要理性得多。

没有人真的需要一个完全不受监管的金融体系。十年前,监管体系的失败让“无监管的混乱”看上去反而更具吸引力。但随着受监管的金融通道不断升级、完善功能,这种权衡正在反转。人们的真实偏好已经显现:他们想要“强大的金融通道”,但也想要“场上有裁判”。

五、从“魔法网络货币”走向“现实资产代币化”

比特币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就是那台攻城槌,砸穿了阻挡 E-gold 以及所有类似尝试的那面墙。它让“永远禁止代币化资产”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变得不可能。但这一胜利也带来了悖论:当体系最终同意升级时,攻城槌本身的价值反而会迅速削弱。

加密资产仍然会发挥作用,但我们不再需要一个价值三万亿美元的“反叛军”。Hyperliquid 仅需 11 名员工即可开发原型功能,并迫使监管机构做出回应。一旦某个功能在测试环境中运行良好,传统金融就会将其复制并套上监管框架。

如今的主流策略已不再是把你净资产的大部分压在“魔法网络货币”上并持有十年,然后祈祷好运。那是在旧金融通道崩溃、且上涨逻辑极其明确的时代才合理的赌法。资金已经在调整方向。 甚至连“加密世界的非官方央行”都在转向:Tether 资产负债表上的黄金多于比特币。 代币化黄金以及其他现实世界资产(RWA)正在快速增长。

“魔法网络货币”的时代正在落幕。“现实资产代币化”的时代正在开启。如今大门已被撞开,我们也可以停止膜拜攻城槌,转而关注那些在新世界真正重要的资产与交易。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copyrighted by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does not represent MyToken’s views and positions.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content o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us.(www.mytokencap.com)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