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confs 进化论:从“补丁”到“基建”,UniFi AVS 如何影响 Based Rollup 的游戏规则?
撰文:Web3 农民 Frank
被视为以太坊「正统」扩容终局的 Based Rollup,为什么一直「叫好不叫座」?
一方面,它通过将排序权交还 L1,实现了与主网最彻底的安全与去中心化对齐,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忍受长达 12 秒的确认延迟,几乎让高频交易与实时金融场景望而却步。
因此 Preconfs 才作为 Based Rollup 的必要补丁被提出,试图用亚秒级的交易承诺来抹平延迟,但 长期以来,Preconfs 更多停留在小规模、非标准化的探索阶段,缺乏统一机制与稳定收益,始终未能真正走向规模化。
近期,Puffer Finance 推出的以太坊安全基础设施产品「UniFi AVS」,终于试图将 Preconfs 从临时性的性能补丁,升级为可复用的标准化基建,以带来 sub-10ms 的确认速度,并在安全与经济激励层面引入制度化设计。
本文将以行业观察者的视角,拆解 UniFi AVS 的核心能力、技术路径与生态影响,并讨论它能否真正成为 Based Rollup——乃至更广泛以太坊 Rollup 生态的关键变量。
要理解这次升级的重要性,需要先回顾 Based Rollup 的核心逻辑。
在以太坊的扩容叙事中,Based Rollup 通过将排序权交还给 L1 验证者,从而在安全和去中心化上完全对齐主网,但同时也带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取舍——继承主网安全性的同时,也带来了约 12 秒的区块确认延迟。
为此,预确认(Preconfs) 成为 Based Rollup 的必要补丁,负责在交易真正提交到 L1 前,提前为用户提供交易执行承诺(延伸阅读《 读懂 Puffer UniFi AVS:从 Preconfs 到以太坊的下一个十年? 》), 可以说,如果要充分发挥 Based Rollup 的潜力,就必须实现无需许可、中立且灵活的预确认服务。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Preconfs 更多停留在「小作坊」阶段(非标准化、点对点的解决方案),通常由少数节点或项目方自行运行,缺乏统一标准,也没有稳定的收益模式,一旦负责预确认的节点掉线或作恶,交易就可能失效甚至遭遇 MEV 攻击,可靠性和可持续性都存在严重不足。
Puffer 推出的 UniFi AVS,正是对这一困境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它不再把 Preconfs 当作临时补丁,而是把它升级成可调用的基础设施层,核心思路就是将 Preconfs 重构为 AWS 式的标准化云服务。
具体而言,UniFi AVS 是从三条主线出发,不仅让 Based Rollup 跑得更快,还具备可持续收益,并在安全机制上实现制度化保障:
对开发者和 Rollup 项目而言,UniFi AVS 的出现意味着不再需要自行设计和维护复杂的排序与确认逻辑,而是能够像调用 AWS 云服务一样,直接接入一套经过验证的预确认基础设施,即插即用、按需扩展,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和用户层面。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也让 Preconfs 有望进一步产品化并产生外溢效应——不仅是 Rollup 项目方可以避免重复造轮子,未来钱包、DApp、上层协议同样能够通过标准化 API 接入,统一享受「即时确认 + 经济对齐 + 安全担保」的能力,把「快与稳」真正变成以太坊生态的公共底层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看,UniFi AVS 让 Preconfs 超越了单纯性能补丁的定位,而是把性能、收益、安全三件事一次性标准化, 推动其从附加功能跃迁为以太坊扩容的中间层基建,为 Based Rollup 的规模化落地铺设了一条更可持续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Puffer 也强调,UniFi AVS 的适用范围并不限于 Based Rollup,从设计上看,其注册表机制同样能够为任何 OP Stack Rollup 提供 sub-10ms 的即时确认能力,并计划在后续支持更多 Rollup 架构,换句话说,它被定位为一套具备跨架构潜力的通用预确认基础设施。
当然,是否所有 Rollup 都愿意让渡 Sequencer 收益给 AVS,仍存在不确定性,甚至可以断言初期很难做到——毕竟排序器从来都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是深度交织的利益分配问题:
L2 经济体系中,谁来负责来分蛋糕,计划分给谁,又该怎么分?
因此 Preconfs 最终会演变为整个 Rollup 生态的公共标准,还是主要服务于 Based 路径,不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更是商业模式与利益分配的博弈,也注定会是未来几年需要持续观察的问题。
客观来讲,从 Rollup 概念提出以来,以太坊扩容一直缺的不是概念,而是工程化的落地能力。
毕竟一项技术要从一个巧妙的「功能」演变为一个稳健的「基础设施」,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核心条件:明确的服务承诺、可靠的安全保障和可持续的经济模型。
换言之,就是从技术概念走向「工程化」的落地,这才能让其真正具备规模化运行的条件,而 Puffer 的 UniFi AVS 思路与此大同小异——将 Preconfs 从零散的小规模尝试,重构为可复用、可扩展、带有经济激励的基础设施。
换句话说,如何让 Preconfs 不再是某些节点的「临时承诺」,而被设计成一种标准化的网络服务。
首先就是实现了从 Inclusion Preconfs 到 Execution Preconfs 的升级。
在传统 Inclusion Preconfs 模式中,用户只被承诺交易会被打包进区块,但交易执行时的状态却无法保证,因此用户仍可能遭遇价格滑点甚至 MEV 抢跑。
而 Execution Preconfs 则进一步升级为「执行保证」,保证交易会在用户提交时的状态下执行—— 用户一旦下单,状态就会被锁定,交易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才会执行,否则直接不成立。
举个例子,你下单购买 ETH,价格是 4400 USDC:
这就让 Preconfs 从「提前入场券」升级为「确定性成交」,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 DeFi、衍生品、支付等对价格敏感的金融应用提供了更强的可靠性。
Puffer 还引入 Collateral-backed Gateway 架构(由 Gattaca 团队首创),允许 L1 proposer 将预确认执行权委托给更专业的 Gateway。
而借助 frags(区块片段) 技术和 lookahead 机制,Gateway 能在正式出块前提前处理交易,缩短状态切换的空窗期,理论上,在最佳配置下,交易延迟可降至 10 毫秒(sub-10ms)以下。
由此带来的是使其用户体验在理论上能够达到 Solana 等高性能公链的水平。
过去的 Preconfs 很大程度上依赖节点「自觉」,一旦掉线或作恶,用户几乎没有补偿机制。
Puffer 升级版通过 EigenLayer 的再质押机制(Restaking),让每个 Gateway 背后都由验证者质押的 ETH 担保(分阶段落地)—— 如果节点失活,可能被罚没 1 ETH;如果恶意提取 MEV 或违背承诺,则可能触发 1000 ETH 级别的 Slashing。
与 PoS 惩罚不同,Preconf 的罚没 ETH 会补偿 使用 Preconf 服务的用户,直接增强经济对齐,将以往依赖节点信誉的软承诺,转变为有明确罚没(Slashing)机制约束的硬承诺,大幅提升了制度化约束力。
同时,Puffer 设立了 Canonical Preconf Gateway Registry,确保所有 Gateway 进入有序、公开、可验证的注册体系。
仅有速度和安全还不够,Preconfs 要想成为基础设施,还必须可持续运转。
为此,升级后的 UniFi AVS 内置 Rewards Distributor,允许在 Rollup 团队、以太坊 proposer、Gateway 提供商之间灵活分配收益,实现协议层面的可编程分润:
那 收益分成不再是临时约定,而是写进协议、自动执行的制度,形成了 Rollup、验证者、Gateway 三方经济对齐(Economic Alignment) 的长期闭环。
这种多维度的机制设计,正是 Preconfs 从一个单点解决方案,迈向可规模化、可信赖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关键。
任何一项基础设施升级,都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演进,更是利益格局的再分配。
UniFi AVS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性能、安全与经济激励绑定在一起,使得多个生态角色都能在同一套机制中找到价值——从 Rollup 项目方,到以太坊验证者、开发者与最终用户,它把 Preconf 从补丁变成了可持续的模块化服务,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在一条更强壮的船上获益。
首先自然是 Rollup 项目方,获得了性能 + 收益的双重解锁。
过去,Based Rollup 一度被市场诟病「跑得慢、赚不到」,尤其是在经济模式上几乎完全让利于 L1 验证者,借助 UniFi AVS 的 Execution Preconfs,Rollup 可以即插即用地获得 sub-10ms 确认速度,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同时,协议层的收益分润机制让 Rollup 团队保留部分经济收益,而不必完全依赖外部补贴,对项目方而言,这是速度提升 + 收益共享的双重红利。
其次则是以太坊验证者 / Restaker,收获了新型收入来源。
因为 L1 验证者是 Preconfs 的直接执行方,所以通过参与 UniFi AVS,验证者能够在传统出块奖励之外,获得新的 Preconf 服务收益。
同时 Restaked ETH 不仅提供安全背书,同时增加了验证者的盈利机会,这反过来也提升了质押 ETH 的吸引力,从而增强以太坊整体的经济安全,使得验证者从此前的单纯跑节点变成了「提供增值服务、获取额外收益」。
此外,还包括 Gateway 提供商,它们的角色在此次升级中被正式制度化。
Puffer 设立了 Canonical Gateway Registry,让 Gateway 成为网络中的标准化节点,而不仅是临时角色,Gateway 在获得委托权后,可以通过运行 frags 技术与 lookahead 机制,实现低于 10 毫秒级的预确认;
它们的服务直接与经济激励挂钩,并受到 Slashing 机制约束,既有收益,也有成本,这使得 Gateway 从「志愿者」变成了真正的基础设施服务商。
同时,开发者则能获得更低的门槛和更强的可组合性。
毕竟过去开发者如果要在 Rollup 上实现即时确认,往往需要自行搭建复杂的机制,既耗时也难以标准化,而升级后的 UniFi AVS 通过 模块化 API,让开发者可以像调用云服务一样,直接接入即时确认能力。
无论是 DEX、衍生品协议还是高频的 GameFi 应用,都能快速享受 sub-10ms 确认带来的体验提升,这不仅降低了基础设施搭建成本,也减少了 MEV 被盗取的风险,让开发者能更专注于应用层创新。
最后是普通用户,他们是最直观的受益者,第一次在以太坊 Rollup 上获得了 Solana 级别甚至接近 CEX 的丝滑体验:
站在更高的层面看,Puffer UniFi AVS 的升级不仅仅是一次产品演进,更是在为 Preconfs 确立行业标准,让其从补丁升级为基建,甚至变为以太坊的标准化中间层服务。
这不仅让 Based Rollup 真正具备跑得快、赚得到、够安全的可能性,也强化了以太坊作为 安全主权层(Security Settlement Layer) 的长期叙事。
回望以太坊过去 5 年的扩容进程,Rollup 无疑是绝对主线,但如何在性能、经济与安全三者间找到真正可行的平衡点,这个「不可能三角」始终悬而未决。
尤其是 Based Rollup 这个以太坊「正统扩容路径」,一直卡在规模化、商业化运行的最后一块拼图,所以客观而言,此次 Puffer 升级上线的 UniFi AVS,算是尝试补齐这一拼图且具备高度可行性的探索之一。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为模块化区块链的未来描绘了一种清晰的「终局」可能:任何新兴 Rollup 都无需重复造轮子,而可以直接搭建在 UniFi AVS 之上,快速获得媲美 Solana 的性能体验、以太坊主网级别的安全,以及自洽的经济模型。
不过,它能否最终成为行业共识,不仅取决于自身设计的稳健性与开放性,还要看其能否在复杂的 Rollup 生态与多方利益博弈中,找到那个最优的平衡点。
因此,对于行业而言, 它算是未来一到两年内,衡量 Based Rollup 叙事能否真正走向成熟的关键观察窗口。
70% Decline In Corporate Crypto Treasury Buying: What’s Going On?
A recent report from Bloomberg has unveiled a striking decline in corporate investment in crypto tre...

Grayscale Near Trust Begins Trading on OTCQB Under Ticker GSNR
Grayscale's Near Trust (GSNR) begins trading on OTCQB, letting investors buy NEAR exposure in broker...

Crypto Suffers Nearly $1 Billion In Liquidations As Bitcoin Extends Decline
The cryptocurrency derivatives market has been hit hard by the latest bearish continuation in Bitc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