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油美元」到「電力人民幣」,AI + 穩定幣的時代機遇
在 AI 時代,電力成為新的稀缺資源。能以更低成本、更穩定地組織電力和算力的國家,就有資格將其貨幣嵌入下一代支付網路,貨幣的錨正從石油轉向「電力」。本文源自 Charlie Liu 所著文章,由TechFlow整理、編譯及撰稿。
本文目錄
在今天因 AI 和 Crypto 而引起的生產力 + 生產關係革命的歷史機遇期,沒想到故事回到了能源和電力這個原點。
貨幣的新錨
在 AI 時代,「電」成為了新的稀缺要素。
誰能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穩定地組織電力和算力,誰就更有資格把自己的貨幣嵌進下一代支付網路。
穩定幣不是魔法,它只是把一國的產業鏈、能源鏈和結算鏈打包成一個可編程的「介面」。
當介面接在電廠與機房上,貨幣的錨就從黃金、石油,悄悄遷到了千瓦時。
如果我們看美元故事的時間線:上半場靠金本位,後半場靠石油本位,再後來是「債本位」——無可比擬的財政與國債市場提供了終極流動性。
這套體系不可能一夜就塌,而在這個「AI 革命生產力、Crypto 革命生產關係」的時代,它不再是自然的唯一選項。
當貨幣的錨從實物轉向資產負債表,政治與期限就會滲入定價。
就算市場不認同最悲觀的長週期敘事,也能看到另一條平行管道正在鋪設中。
穩定幣的飛輪
穩定幣就是這條新管道,它把清算從跨境代理和消息系統,搬到公開網路和點對點結算。
地緣政治把抽象問題變得非常具體——當某些銀行被排除在 SWIFT 之外、當卡組織在某些市場暫停服務,企業和主權自然會尋找「拔不掉電源」的通路。
這裡不做價值判斷,只談物理現實:如果你的出口可以用一種別人拔不掉的軌道結算,你的議價權會以網路效應的速度複利。
這也是為什麼「人民幣穩定幣」這條新聞,表面看是代幣,底層其實是能源。
過去十多年,中國在海外輸出的不只是設備和工程,更是把發電、輸電、儲能、資料中心這套「電—算—用」的全棧能力打成了可複製的產品。
代幣只是結算的用戶體驗,護城河在於電力與鋼筋水泥堆出來的實打實的供給能力。
這個閉環其實已經在一些地方以「無代幣版本」運行。
電站的資本開支從中國來,設備來自中國,維運與備件來自中國,電費結算以人民幣計價,資金透過香港與在岸離岸帳戶串起。
把牆上的插座想成一個現金流入口,電費穿過當地配電網,最後停在人民幣帳戶裡,中間不需要中轉美元收割一道價值。
把這套路徑再疊一層可編程結算,穩定幣只是把速度提起來,把融資與風控做成程式碼。
能源與基建
為什麼必須是能源?
因為 AI 把電力推上了貨幣的舞台中央,因為隨著 AI 的大規模普及,訓練與推理已經從數學問題,上升到了電力問題。
今天的資料中心已經吃掉了全球用電的顯著份額,而模型規模和服務密度還在上行。
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一頭扎進「乾淨而穩定的基載電力」:核電簽約、長協鎖量、分散式與儲能並舉。
這不是 ESG 情懷,是傳統能源的物理約束。
AI 的天花板,決定於插座後面的那台發電機。
接下來是更尖銳的問題:誰能最快、最大規模、按時按質地把電建出來?
把風機、光伏、逆變器、變壓器、直流輸電、調相、儲能、冷卻、園區一體化打包落地,並且在陌生的地理與監管環境中按進度交付,這考驗的是產業集群、供應鏈彈性與工程「肌肉記憶」。
過去十多年,公路、鐵路、水電、特高壓和各類園區項目在海外不斷迭代,讓一套「電力—工程—金融」的飛輪越來越順手。
最直觀的感受是我 2014 年在 Franklin Templeton 做宏觀投資,在非洲出差時,當地新修的高速一路通到奈洛比,尚比亞的會展中心一夜之間成了當地的新地標。
工程隊面對複雜地形只把它當作進度管理問題。你可以質疑資金效率,但很難否認這種在複雜環境中「按時交貨」的能力,而這恰恰是「電力—貨幣」閉環最稀缺的部分。
投資的資本效率可能不是教科書裡的「最优」,但能力是長期積累出來的能力,這是帳本上看不到的護城河。
石油當然還在舞台上,尤其在中東——一個同時擁抱加密資產與新型結算實驗的地區。
但能源的重心在下一個十年將更多落到可再生與「就地化」的清潔電力上。
水电、風光和儲能把價值鎖在地理之上,疊加各國的數據主權要求,本地資料中心與本地電力就是天然一對:一邊是電變算,一邊是算變服務,結算最好走一條不需要穿越他國體系的軌道。
人民幣穩定幣的落地
這裡有兩條很現實的通路。
第一條是直接為電結算。
電力購售合約比起商品貿易更契合穩定幣的可編程屬性——發多少、抄多少、付多少,全鏈路數據化,貨幣可以跟著電表走。
今天已經有以人民幣計價的電費、維運費與融資租賃,代幣化之後只是讓帳更快、融資更靈活、抵押更可組合。
第二條是為算力與模型服務結算。
電在機房裡變成「AI 輸出」,企業與開發者用穩定幣買 API 調用、模型 token、向量儲存與推理時間。
許多新興市場的跨境數位服務早就用美元穩定幣做「美元替身」,當供應鏈與服務端更多來自中國,一種離岸人民幣穩定幣就成了順水推舟的第二選擇。
如果這個框架仍顯抽象,回到一個被嘲笑過的案例。
2021 年,我在 Jack Mallers 的 Strike 負責全球戰略時,幫助薩爾瓦多把比特幣定為法幣,當時總統提出用「火山地熱」挖礦,把本地資源變成全球流動的數位資產。
過程並不完美,但方向是對的:把「地理專屬」的自然稟賦,透過能源與程式碼變成可交易的價值單元。
AI 與穩定幣正在把這個想法產業化。
當時「用火山挖礦」被視作笑談,今天再看,利用本地能源把價值數位化,反而像是先行版的「電力本位」。
出海下半場的飛輪
回到主線,從石油到電力,閉環的關鍵在貨幣的「再循環」。
過去別人質疑用人民幣結算能源,最大的反問是「拿到的人民幣能買什麼?」
傳統答案是人民幣離岸池、點心債、熊貓債,能用,但市場很薄。
新答案更直接:買電、買算、買設備、買服務。
你的發電機組、逆變器、儲能系統、整車與充電設施來自中國,維運與升級來自中國,資料中心的軟硬體與服務來自中國,那麼外匯儲備的「再循環」就無需美元跳轉。
更何況,隨著更廣泛的「中國智造」出海,人民幣能買到的東西幾乎能滿足生活和商業的方方面面需求,我們甚至可以拋棄為海外品牌做白牌,而做真正的優質直供。
當然這代表著「出海下半場」我們要在品牌力和講故事上做更多的功課,但至少貨幣的購買力與流動性池,在供給側的堆疊裡自然長大。
大國的新競合博弈
如果把結論說得更逆耳一點:贏得穩定幣戰爭的,不一定是審計最好、監管最友善的那個代幣,而是與「低價、穩定電力和高密度算力」耦合最緊的那個貨幣體系。
如果中國推進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真正的「秘密武器」不是代幣設計,而是能在全球範圍交付風機、光伏、變壓器、特高壓和資料中心,並把這一整套按人民幣計價。
那將是從「石油錨」走向「電力錨」的貨幣新秩序。
當然,這條路並非沒有噪音。
核電與清潔「強基載」電力的擴能會受制於審批與供應鏈,短期內很難一蹴而就。
而且不要低估美國的自我修復能力:如果美元版的合規穩定幣框架跑通,同時在清潔、穩定電力上大手筆投資,美元的網路效應完全可以在軟體層面再疊一層。
方向上,AI 已經把電力確立為新的約束;在約束面前,支付會沿著成本最低的路徑走,貨幣会跟著走。
如果把這篇文章留一句話給讀者,我會選這句:
AI 讓電力成為「第一性變量」,crypto 和穩定幣只是把這條物理變量直接連到貨幣系統上;誰能最有效地組織電與算,誰就更有資格定義下一代的貨幣介面。
Bitcoin Taker Buy/Sell Ratio Plunges To Lowest Since 2018: Strong Sell Signal Flashes
Bitcoin is trading at a pivotal level where its previous all-time highs, set in January and May, are...
From 20 Exchanges Declared to Duo Sports Deals, BlockDAG Leaps Beyond XRP and ETH as Best Long Term Crypto Investment
With sports deals, security and referrals, BlockDAG outshines XRP breakout outlook and Ethereum mark...
Cold Wallet’s 3,400% Roi Presale Stands As 2025’s Biggest Opportunity While Optimism & Chainlink Price Pattern Weakens
Uncover Chainlink (LINK) price patterns, Optimism (OP) price outlooks, and why CWT is the top cryp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