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撸毛到身份:Web3五年,积分和Alpha是怎么抢人的?
引言:我们为什么对“积分”和“Alpha”如此执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好像对“积分”和“Alpha”变得格外敏感。
我们打开交易所或 DEX 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找下一个能翻倍的币,而是查看积分排行榜的位置有没有变化、有没有新的 Alpha 空投规则更新。
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链上行为记录——即使并不真正清楚积分最终能换到什么,也不确定 Alpha 空投到底怎样分发。但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刷分”“交互”,因为总觉得它们某一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渐渐地我们意识到,所谓的“积分”早已不只是交易激励,而是平台调度资产、控制用户注意力的战略杠杆;而“Alpha”也不再只是模糊的空投资格,它正在变成一个生态治理机制中最强的情绪驱动器。
过去五年,从币安、OKX、Bybit 等 CEX,到 Uniswap、Curve、zkSync 等 DEX,积分与 Alpha 的玩法不断演化:从最初的交易返佣,走向今天以社区治理、资源调控、流量筛选为核心的生态机制。
这场看似由 Alpha 和积分组成的“用户增长游戏”博弈,实则 正在重塑用户、平台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而我们每个人,也早已身处这场博弈之中。
一、积分机制的本质演化——从返佣工具到生态调度系统
在早期加密生态中,无论 CEX 还是 DEX,积分都扮演着非常单纯的角色: 提高用户交易量。
最初的交易积分非常简单粗暴,以 Bitstamp 和 Bitfinex 为代表的交易所,只是以交易量的高低提供不同程度的返佣或费率折扣。这种类似于“积分”的设计直观有效,用户能够明确看到每一笔交易对应的直接经济收益,形式上类似“积分”,用户能直接看到每一笔交易带来的经济收益。但它的缺陷也很明显:无法留存长期用户,更无法形成真正的社区粘性,用户更像是逐利的流量,而非共建者。
而 Alpha 在这个阶段几乎不存在,或者仅仅是模糊的“早期投资机会”,未能真正成为用户增长的动力。
1. 从“交易返佣”到“早期投资门票”
2017 年以后,随着 Binance Launchpad 横空出世,CEX 首次将积分与“机会”挂钩:用户通过质押或持仓获取积分,用于换取参与优质项目 IDO 的资格。
这种设计改变了游戏规则:积分不再只是用来减免手续费,而成为接近 Alpha 项目的敲门砖——你要沉淀资产、保持活跃,才能换到下一波潜在暴涨的门票。
随后的 OKX Jumpstart、Bybit Launchpad 等平台,纷纷复制这一机制。积分玩法从此进入“机会绑定型阶段”:不再是“给奖励”,而是“筛选人”。
2. 从“筛选人”到“赋权治理”
与之平行发展的 DEX 生态,则以更激进的方式重塑积分的意义。Uniswap 在 2020 年的 UNI 空投,是积分与 Alpha 概念的一次真正突破。它不是简单返佣,而是基于过去的链上行为进行的主动“激励+治理”机制。用户不再只是获得短期奖励,而是直接成为协议治理的参与者,积分的背后是链上社区的治理权与决策权。
这次转变明确了积分的战略内涵:从单纯的交易驱动,转为生态治理与社区参与的核心抓手。
2021 年之后,这种趋势进一步深化。Curve 推出的 veToken 积分模式,明确让积分直接决定治理权和生态收益分配;而以 Raydium 为代表的新一代 DEX,则将积分嵌入到项目 Launch 和生态启动的核心流程中。此时,积分不再是平台的“附属品”,而是Web3生态中项目启动、社区治理、资源分配的基础工具。
当我们回顾这段积分机制的发展历史时,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内核演变路径:
图片来源:Nomos Lab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如今,无论 CEX 还是 DEX,都在战略性地设计积分规则,以此调控用户注意力、资产流动方向,乃至整个生态的发展趋势。积分机制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优惠博弈,而是真正的生态战争。
从简单的“交易激励”到深层次的“生态战略武器”,积分的演进路径展示了Web3用户增长策略的深刻变迁。这种变迁,既是用户需求倒逼的结果,也是平台间竞争与博弈不断升级的必然结果。
二、Alpha 机制的异化与协同演化——从模糊期待到生态驱动器
如果说积分是平台制定的“规则秩序”,那 Alpha 则是用户参与的“情绪燃料”。
积分往往有明确的获取方式与兑换路径,而 Alpha 却以一种模糊但强烈的预期驱动,激发用户持续活跃在生态中,哪怕根本没有写明任何“奖励”。
它不总是与积分机制绑定,有时甚至游离于整个激励体系之外,但它往往能制造最强烈的参与欲望,成为平台增长中最核心的“非制度力量”。
1. Alpha 的心理本质:模糊性制造参与热情
Alpha 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
正因为用户不知道 Alpha 空投到底有没有、什么时候来、怎么分,他们才更容易在“也许有”的预期下,主动参与、刷交互、保持资产活跃。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博弈:模糊的希望,比明确的规则更具牵引力。
Blur 是最典型的案例。其早期空投积分机制虽有排行榜,但没有明确兑换规则,用户仍愿意疯狂挂单、交互、制造交易量——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我活跃,就有可能被奖励。
这种情绪驱动,构成了 Alpha 的底层力量。
2. 三种主流 Alpha 模型及演化逻辑
(1)叙事驱动型 Alpha:靠情绪共识带动参与
-
代表项目:zkSync、StarkNet、Scroll
-
机制特点:没有积分系统,仅靠“可能会空投”的传言,激发用户链上交互
-
用户行为:交互全生态,注册所有项目,行为极度分散但持续性高
(2)积分联动型 Alpha:用规则绑定期待
-
代表项目:币安 Alpha Points、Curve veCRV
-
机制特点:Alpha 明确与积分绑定,通过积分消耗兑换 TGE 额度或空投资格
-
用户行为:围绕积分任务行动,资产与行为集中度高,竞争烈度高
(3)行为捕捉型 Alpha:无规则但高度有效
-
代表项目:LayerZero、Blur
-
机制特点:没有正式积分系统,但用户行为数据被暗中记录并影响空投资格
-
用户行为:围绕交互“自我设计行为轨迹”,但无法确定投入产出比
3. Alpha 的博弈风险:过度刺激与行为异化
Alpha 的模糊性,虽然能够激发热情,但也容易制造短期套利、无效刷量等问题。
Blur 初期刷单问题、zkSync 大量低质量交互、LayerZero 被控过度引导“交互农场”等,都暴露出一个核心问题:
当 Alpha 不再稀缺,而成为“只要交互就有”的常态时,它就失去了筛选价值,反而污染了生态。
因此,平台开始尝试用“积分+Alpha”的组合机制,进行更精细化控制。
4. Alpha 与积分:协同进化的混合机制
单一机制已不足以满足生态管理需要。于是,平台们开始探索“双轨驱动”:
机制优点风险最佳作用方式积分明确规则,便于分层激励容易被刷量、形成内卷作为基本结构和筛选门槛 Alpha 激发热情,强化用户参与预期不稳定,诱导滥交互作为附加奖励与情绪驱动器
混合机制的目标是:
-
用积分“规范行为路径”,避免系统性滥用;
-
用 Alpha “制造模糊期待”,激发长期参与热情。
币安 Alpha Points 模型就采用了此策略:
-
设定积分获取规则与消费门槛(制度化控制);
-
引入幸运机制与特殊条件(情绪化抽选);
-
并在每次 Alpha 项目中控制释放节奏与难度,实现流量管理与用户筛选的双重目标。
5. Alpha 的新功能:成为链上叙事与生态身份的“投名状”
Alpha 的演化路径,正逐渐从“奖励”转变为“身份象征”。
在 zkSync、LayerZero 等生态中,用户不只是为了短期空投而交互,而是希望被识别为“生态共建者”或“长期参与者”。Alpha 开始成为链上声誉与治理权的间接凭证。
-
Blur 空投后推出积分消耗机制:鼓励长期活跃而非一次性冲榜
-
币安 Alpha 设置积分保留门槛、随机条件:筛选忠诚而非套利用户
-
LayerZero 开始识别“真实交互路径”,并设置行为反作弊系统
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趋势:
Alpha 正成为链上生态中最具差异化与象征性的“价值分发逻辑”。
三、积分 × Alpha——双轨驱动下的用户控制系统
Web3 世界的增长机制,正在进入一个“双轨驱动”的阶段:制度性的积分系统和模糊性的 Alpha 奖励,开始被有意识地组合使用,形成一个贯穿用户获取、行为引导、资产沉淀和节奏管理的战略工具。
过去,积分和 Alpha 是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明规则、可量化的参与结构;另一个是以模糊不确定的预期,调动用户的主观想象。但今天,它们不再割裂,而是相互借力,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用户行为操作系统。
最早意识到这点的是 Binance。在其 Alpha Points 机制中,积分的获取规则被设计得极为精细:用户通过交易、持仓、参与活动获得分数;同时系统设置了不同等级的资格门槛,用于换取特定 TGE 项目的优先认购权或空投资格。但真正驱动用户疯狂“刷分”的,并不是这些积分的直接用途,而是后面那个充满悬念的 Alpha——也就是你刷够积分,可能能拿到的空投,但也可能错过。
这种模糊边界设计,极大地激发了用户的参与热情。比如在 DOOD 空投中, 168 分以上用户直接获得资格, 129 ~ 167 分用户则需依赖 UID 尾号抽签中签。这个微妙的“模糊区间”,让大量用户主动加大交互、提高分数,以避免落入“被边缘化”的风险区。
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 积分提供结构,Alpha 提供悬念;积分是“我做了什么”,Alpha 是“也许会有结果”;积分绑定的是规则,Alpha 调动的是心理。两者融合在一起时,平台获得了对用户注意力、时间、行为与资产流动路径的多重调控能力。
图片来源:Nomos Lab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这种结构不仅优化了用户分层筛选的逻辑,也让平台对生态内的节奏控制能力大幅提升。以 Blur 为例,其初期没有给出任何积分兑换规则,但却通过积分排行榜、行为挂钩评分系统等手段,成功制造了“努力就会被看见”的情绪引导,从而促成用户持续、高频、高成本地参与。
这种以“模糊 Alpha”作为激励核心的做法,其实是对用户心理的一种深度利用:当奖励规则不透明,用户反而会投入更多,因为每个人都相信“说不定我能被选中”。而积分的存在,又为这种模糊构建了“我正在做对事”的正反馈框架:
-
积分控制行为路径: 明确激励规则,引导用户资产锁仓、长期参与;
-
Alpha 提供情绪驱动: 制造不确定性,激发用户刷分、提高粘性;
-
融合点: 利用“积分快照 + Alpha 空投 + 消耗机制”组合,调控节奏与生态负载。
最终,用户行为也随之转变。他们不再只为“换奖励”而行动,而是为了“留下痕迹”、被系统认出而参与。 他们在平台构建“积分身份”,同时赌未来某次 Alpha 的兑现。 这种“参与即候选人”的机制,把用户从短期行为者转化为长期资产共建者。
平台希望的,正是这种沉默绑定。
四、融合的边界——CEX 与 DEX 的机制互渗与竞争重构
在 Alpha × 积分的双轨机制日渐成熟之后,另一个本质性的趋势开始浮出水面:CEX 和 DEX 的机制边界正在快速模糊,它们彼此借鉴、相互学习、逐步融合。以往我们将二者视为“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的对立范式,而现在,它们都在走向同一个目标——构建更稳定的用户参与系统与生态协作机制。
首先,是 CEX 向 DEX 倾斜治理理念。Binance、OKX、Gate 等平台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任务中心+返利积分设计,开始引入链上行为快照、链上钱包绑定、任务结构分层等概念,并通过这些链上交互痕迹构建用户等级与积分成长路径。例如币安在 Alpha Points 中引入“Web3 钱包绑定+链上任务参与”规则,本质上就是通过链上行为识别“可信用户”,制造 DEX 式的“声誉分布”。
同时,这些平台也逐步加入了轻治理模块,比如用户投票上币(如 Gate Startup)、活动投票(如 OKX 投票榜)等机制,开始构建“用户共识 → 行为价值化”的路径,实质上借用了 DEX 的治理参与结构。
图片来源:Nomos Lab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DEX 也在悄然向 CEX 靠拢。Uniswap、PancakeSwap、Jupiter、Velodrome 等新一代 DEX 开始引入积分系统、任务结构、阶段性空投、排行机制、周期清算等制度化运营模块。
Jupiter 的 LFG 系统就是典型的“排行榜 + 积分重置 + 周期循环”式 CEX 运营模型,Velodrome 则通过 veNFT 与 bribe 机制实现治理投票与激励分配的组合策略,构建出一种“用户行为+治理激励”的可编排积分路径。Uniswap 则正在推进“链上身份+多链积分”的跨协议结构,在运营精度上不断进化。
图片来源:Nomos Lab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更重要的是,用户行为也在两类平台的融合中发生转变。
他们不再简单地“选平台”,而是“选机制”:是否有合理的积分规则,是否提供模糊但真实的 Alpha 奖励,是否有可被识别的身份轨迹。平台竞争的单位,也不再是“用户数”,而是“机制设计能力”——谁能构建更流畅的激励结构、沉淀更高质量的用户路径,谁就更有机会赢得未来生态主导权。
积分与 Alpha,正在成为这种竞争中的“机制语言”。
过去的流量争夺战,正在转化为机制设计战,而平台治理、社区控制、用户粘性,正通过这场融合,走向下一阶段的深度结构化。
第五章:积分之后,机制之战才刚刚开始
我们曾以为,积分是个促销道具,给用户点好处、拉拉新、稳住交易量,任务完成。但现在回头看,这种理解太浅了。
在今天的 Web3 世界,积分和 Alpha 的玩法,已经不再是表层的激励结构,而是变成了平台与用户之间认知与权力的博弈界面。
一方面,平台用积分系统精细设定了用户的行为轨道——什么值得做、什么时候做、做多少才算“合格”;另一方面,它又用模糊的 Alpha 机制制造“或许有”的期待,持续吊起你参与的情绪。
这一套机制非常高明,因为它并不要求你当下知道会得到什么,只需要你相信:值得留下。
而就在这套叙事逻辑逐渐定型之时,新的变化又开始酝酿了。
我们正站在一个“机制融合 → 机制跃迁”的关口上。接下来这场博弈,将不再只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在谁的系统里留下了什么痕迹。
未来的积分,很可能不会再是“交易量 × 权重”这么简单,而是被多个变量共同构成:
-
你在哪些链交互过?
-
你参与过多少个生态的治理?
-
你有没有一套完整且连贯的链上行为轨迹?
-
你做的是刷榜任务,还是实际参与?
换句话说,积分不只是“行为的证据”,而是成为生态对你价值的理解方式。
而这种理解,将不再局限于单个平台。
我们已经能看到某些苗头了:
zkSync 的空投在计算交互时引入了“平均资产留存时间”;LayerZero 的积分系统早就暗中记录了你参与的链和深度;Sismo、Gitcoin Passport 等“链上身份协议”开始在多平台被采纳,成为你“是不是个真实用户”的身份证。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同平台的积分会不再互相竞争,而是形成一个跨生态互认的“信任网”:你在 LayerZero 做过交互,zkSync 会因此给你减一点门槛;你曾参与某个 DAO 的治理,Blur 或许愿意直接给你白名单。
那时,我们面对的不是“拿多少积分”,而是“整个 Web3 怎么看我”。
另一边,平台也开始紧张起来。
在模糊性带来高参与的同时,监管的不确定性也开始逼近:
积分是否属于资产?Alpha 是否构成变相融资?如果一个积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给用户空投代币,那它是否需要公开披露分发逻辑?是否涉及合规风险?
于是你会看到越来越多平台开始变得“模糊而克制”:不给你太明白的公式,不直接告诉你“几点积分能换什么”,一切只是“参考”,一切都要“官方后续通知为准”。
看起来是“保持神秘”,其实是“规避责任”。
而这场模糊战的终点,很可能是:用户越来越聪明,平台越来越小心。
于是,真正有效的机制将不再是“刺激刷交互”,而是设计出一种让用户愿意留下、值得被识别的参与结构。不是让人刷分,而是愿意共建。
这种机制,不只是运营手段,而是生态秩序本身。
写在最后:你刷的不只是积分,而是你是谁
积分看似是奖励,其实是一次次“你参与过”的记录。
Alpha 看似是空投,其实是一个“你被看见”的信号。
回顾整个演化过程,从 Bitfinex 的返佣制度,到 Binance 的 Launchpad,从 Uniswap 的 UNI 空投,到 Curve 的 veToken 决策权,再到 LayerZero、Jupiter、zkSync 的用户识别算法,我们看清楚了:
用户不是靠激励留下的,而是靠机制认同留下的。
而我们早已从“撸毛党”进化成“候选者”。
我们参与交互,不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是为了构建一个身份,一个能被生态看见的形象。
我们刷的不只是积分,而是我们愿意成为的那种人。我们赌的不只是 Alpha,而是我们相信某个机制值得参与、值得共建。
而平台之间的战场,也从“谁空投多”,变成了“谁的系统能留下人”。
从流量争夺,走向结构争夺。
从激励博弈,走向身份建构。
从积分游戏,走向秩序设计。
我们最终会忘了积分有多少、Alpha 给了什么。
但我们会记得:哪一个平台,曾经真正看见了我。
参考来源
-
CoinMarketCap. ( 2024). The evolution of decentralized exchanges.
-
GlobeNewswire. ( 2024, September 17). Bybit Web3 makes WSOT debut: DEX Wave featuring over 100 DeFi partners in Web3’s first idol competition.
-
NFTEvening. ( 2025, April). Understanding Binance Alpha Points: A guide to earning rewards.
-
ODaily. ( 2025, February). DEX points incentiv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Web3.
-
ODaily. ( 2025, March). Web3 points wars: Trends and user engagement strategies.
-
ODaily. ( 2025, April). Binance Alpha ecosystem: TGEs and points-driven growth.
-
Panews. ( 2024, October). Bybit WSOT DEX Wave: Voting mechanisms and liquidity boost.
-
Panews. ( 2024, December). OKX Jumpstart: Staking mechanisms and accessibility challenges.
-
Panews. ( 2025, January). Gate.io Startup and task center: Points for new users.
-
Panews. ( 2025, March). Web3 points war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jor platforms.
-
Panews. ( 2025, April). Binance Alpha Points: Mechanics and market impact.
-
TheBlockBeats. ( 2024, November). Uniswap’s multi-chain points plan: Scaling DeFi incentives.
-
TheBlockBeats. ( 2025, February). PancakeSwap’s voting points: Governanc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
TheBlockBeats. ( 2025, April). Binance TGE airdrops: Attracting investors in 2025.
-
Thirdweb. ( 2024). Web3 loyalty programs: NFTs and points interoperability.
XRP Price Needs Just 113% Surge to Flip Ethereum: Will This Happen ?
The post XRP Price Needs Just 113% Surge to Flip Ethereum: Will This Happen ? appeared first on Coin...
Is a Bitcoin Pullback Coming? Here Are Top Altcoins to Buy During the Dip
The post Is a Bitcoin Pullback Coming? Here Are Top Altcoins to Buy During the Dip appeared first on...
Analyst Tells Investors To Be Patient As Solana Price Hits Resistance
Just like the rest of the market, the Solana price had previously hit a roadblock as resistance mo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