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說對話 Gate 創辦人韓林:加拿大光電博士、一人寫程式碼啟動、為何戰略調整?
在本次採訪中,Gate 交易所創辦人韓林向吳說創辦人 Colin 分享了自己的創業歷程、平臺戰略演變及行業洞察。
(前情提要: 律師對話Gate Pay:交易所如何做支付? )
(背景補充: ABS獨家專訪》Gate.io CEO韓林:無懼銀行進軍加密服務,台北特別有人情味 )
本文目錄
韓 林在加拿大光電博士畢業後回國創業,2013 年嘗試購買 100 個比特幣被騙損失 2000 美元,創業後早期一兩年幾乎獨立完成所有開發工作;合規化雖然短期成本高、收益低,但長期來看是必要的;對香港市場非常感興趣,正在考慮重新安排申請相關牌照;正在投資相關領域,例如支援 ZK 的晶片公司,以提升計算效率;公司資產儲備主要是比特幣與以太坊;現在沒有明顯的週期規律,對今年的走勢相對樂觀;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技術和產品上;企業文化是務實和創新,希望大家都比較踏實,不要太浮躁,不要總是想著走捷徑、彎道超車。
加拿大光電博士,剛接觸比特幣時被騙
Colin: 我記得您最早是山東大學的本碩,博士在加拿大,當時學的是什麼專業?
韓林:我是學電子的,本科是電子科學技術,後來保送讀研究生,之後去加拿大讀了光電方向的博士。
Colin: 博士畢業後就開始創業了嗎?
韓林:博士畢業後在加拿大做了一年博士後,然後回國創業。當時有一些研究成果,覺得可以應用到工業界,於是成立了一家公司,做光電模擬軟體開發,後來轉向高效能運算。
Colin: 是什麼契機讓您進入虛擬資產行業?有報導提到您早期曾被騙過?
韓林:做高效能運算時需要用顯示卡,發現很多人用顯示卡挖比特幣,於是開始研究比特幣白皮書。因為技術背景,我很快理解了比特幣的技術價值,個人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在論壇(如 Bitcointalk)上嘗試購買比特幣時被騙,損失了約 2000 美元。
Colin: 那時候 100 多個比特幣大概多少錢?
韓林:當時總價約 3000 加元(摺合 2000 多美元)。
從晶片轉向交易所:重資產模式受限,交易平臺輕資產且自主可控
Colin: 您有電子專業背景,是否也參與過挖礦?為什麼沒有繼續在挖礦或晶片領域發展?
韓林:我確實參與過晶片設計和礦機制造。2013 年,我們購買了一批 Avalon 晶片並嘗試礦機設計,但後來意識到晶片行業的問題:重資產模式受供應鏈限制大,採購、生產週期長,不確定性高。相比之下,交易平臺是輕資產模式,所有環節(如錢包部署、交易系統、充提功能)都可通過軟體實現,自主性強。因此,我將重心轉向了交易平臺。
Colin: Gate 交易平臺是什麼時候啟動的?
韓林: 2013 年 4 月正式啟動。當時全球交易平臺較少,主要集中在中國臺灣、日本(如 Mt. Gox)和俄羅斯(如 BTC-e)。中國大陸團隊非常少,我記得只有位元中國一家。
Colin: 2017 年 Gate 改名的原因是什麼?是否與監管政策有關?
韓林: 2013 年國內政策相對友好,央視曾報導比特幣支付場景(如買咖啡、衣服)。但隨著比特幣價格從年初的 20–30 美元漲至年底的 1000 多美元,監管政策收緊,因此我們將實體轉移到海外,開始全球化運營。
現貨優先戰略:早期押注創新資產,合約業務因風險保守推進
Colin: Gate 特點是現貨業務突出,合約業務相比其他交易所並非重點,整體戰略是如何考慮的?
韓林:這與歷史背景有關。最初搭建交易平臺時,我個人偏好新技術,因此上線了大量創新資產。例如 2013 年,我們率先上線了 「狗狗幣」 和其他創新品種,當時全球幾乎沒有平臺像我們這樣激進。這種策略形成了我們的文化優勢 — — 通過敏銳眼光篩選優質資產,例如 2020 年 DeFi Summer 期間,我們第一時間上線了 DeFi 專案(如 Uni),而當時多數人尚未意識到這類資產的價值。
如今 DeFi 資產的重要性已成共識,但早期我們已開始推廣。去年許多出圈專案(如 Pepe 等 Meme 幣)也是我們率先上線。至於合約業務,我們長期保守對待,因其槓桿風險高、易引發爆倉。儘管合約是對衝工具且需求明確,但我們更重視使用者安全。直到近年合約交易量激增(現為現貨的 5–6 倍),我們才開始加大投入。
上幣品質爭議:承認篩選難度,強呼叫戶教育與風控體系
Colin: Gate 上幣數量確實很多,但數量多是否會導致品質參差不齊?社群有時會質疑某些專案可能存在 「資料盤」 問題,您怎麼看?
韓林:篩選優質資產確實非常難,幾乎沒有平臺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直以敏銳的眼光挑選資產,例如在 DeFi Summer 期間,我們迅速上線了 SushiSwap(SUSHI),其他平臺則相對保守。SUSHI 上線後十天從 1 美元漲到十幾美元,隨後其他大平臺才跟進。
我承認篩選資產是極具挑戰的任務,但我們有一套風控體系,儘可能挑選優質專案。同時,我們也無法完全替使用者做決定。資深使用者通常有自己的判斷,我們鼓勵他們在投資前進行獨立分析,評估專案前景與風險。因此,我們在使用者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幫助使用者提高辨別能力。
應對鏈上資產競爭:平衡安全與早期機會
Colin: 近年來,鏈上交易對中心化交易所的競爭越來越大。過去平臺通過非常早期的上幣創造了財富效應,但現在這種效應似乎轉移到了鏈上。面對這種趨勢,您如何看待並應對這一挑戰?
韓林:這個問題非常關鍵。早期使用者通過中心化交易所挑選資產,確實能獲得財富效應。但現在,更多資產直接在鏈上發行,每天約有 1 萬到 2 萬個新代幣誕生,總量已超過 1500 萬。雖然鏈上存在早期機會,但對普通使用者來說,篩選優質資產非常困難。
資深玩家可以自己管理錢包並保護資產,但普通使用者很難做到。此外,鏈上資產品質參差不齊,許多專案幾小時內就消失,篩選成本極高。因此,我們推出了 Memebox 這樣的產品,設立創新區,從鏈上資產中二次篩選優質專案。相比中心化交易所的上幣標準,Memebox 的規則稍寬鬆,但仍會通過智慧合約檢測等技術手段排除高風險專案,確保使用者安全。
例如,Trump 相關 Meme 幣和其他一些專案,我們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發現的。這些專案在鏈上發行後,我們迅速將其列入平臺,幫助使用者捕捉早期機會。
早期一兩年獨立完成開發工作
Colin: 您提到早期整個網站都是您一個人開發的,當時是否在民房中創業?
韓林:當時懂區塊鏈開發的人很少,我只能自學。因為我有技術背景,研究比特幣白皮書和錢包程式碼後,很快掌握了相關技術,開始編寫交易平臺程式碼。
Colin: 您一個人開發了多久?現在還會寫程式碼嗎?
韓林:現在主要參與核心架構討論,早期一兩年我幾乎獨立完成所有開發工作,後來逐漸培養團隊分擔任務。
Colin: 早期比特幣或加密貨幣圈子裡,您和哪些人比較熟?
韓林:我比較偏技術,早期與圈內 OG 交流不多。後來認識了一些早期進入行業的人,但當時他們在北京,我在濟南專注開發。
2023 年開始為何加大合規投入與市場曝光
Colin: 去年我感覺 Gate 的戰略發生了很大轉變。過去你們比較低調,專注於自身發展,但去年在合規和市場曝光方面都有顯著變化。這種轉變的契機和思考是什麼?
韓林:你的觀察很準確。去年年初我們確實進行了戰略調整。此前我們一直專注於技術和產品,但後來發現僅靠這些是不夠的。使用者可能會因為一些謠言或不實資訊對我們產生誤解,甚至不信任。例如,2020 年我們曾呼籲行業關注儲備金問題,但很多人並不瞭解。老使用者(從 2013 年開始跟隨我們的)對我們信任度很高,但新使用者對 Gate 的認知有限。
因此,我們決定更多地展示自己,通過品牌建設和市場活動提升使用者信任。我們開始增加品牌曝光,與社群和行業內的夥伴加強互動,贊助球隊、舉辦音樂會等活動。這些舉措幫助更多人瞭解 Gate 的價值觀和實力。
Colin: 你個人的推特也更活躍了,Gate 還贊助了不少活動,比如球隊合作。這種投資很難直接看到回報,你們是如何權衡的?
韓林:我以前也認為這類投資難以量化回報,尤其是作為技術背景出身的人,我更習慣看資料和具體成果。但後來意識到,品牌建設需要引起關注,讓使用者瞭解我們是誰、我們在做什麼。例如,國米、F1 紅牛車隊的合作,以及音樂節,都讓更多人認識了 Gate。這些背書和曝光雖然難以直接量化,但對品牌信任度的提升是顯著的。
合規化代價:短期成本高,長期看好日本等市場潛力
Colin: 過去一年,Gate 在合規化方面的動作很多,但合規化可能意味著要退出一些離岸市場,比如日本。這是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是否會犧牲短期利潤?
韓林:確實需要犧牲短期利潤,但我們更看重長期利益。我從 2012 年進入這個行業,見證了它的快速發展。2013 年全球使用者僅約 100 萬,如今已超過 5–6 億。合規化雖然短期成本高、收益低,但長期來看是必要的。
我們集團在合規方面已投入多年,例如在歐洲(如馬耳他)中東、亞洲、美洲等國家和地區申請牌照和做合規佈局。去年我們收購了日本(加密貨幣服務商)相關業務,並與當地監管機構溝通,清理使用者資料以符合合規要求。日本市場潛力巨大,擁有 1.2 億人口,使用者投資需求旺盛,在外匯、股票等全球資產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Colin: 合規化是否會給公司帶來短期資金壓力?
韓林:壓力確實很大,主要體現在人力成本和基礎設施投入。合規人員、安全人員需求增加,錢包儲存、KYC(瞭解你的客戶)、KYT(瞭解你的交易)等流程也需要單獨管理。這些基礎開支非常高。
Colin: 您最近在香港的時間也很多,是否對香港市場特別重視?
韓林: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東西方交匯的金融中心,貿易和出入金活動頻繁。我們對香港市場非常感興趣,正在考慮重新安排申請相關牌照。
Colin: 目前進展順利嗎?
韓林:最初申請牌照時遇到了一些困難,監管機構較為嚴格。但今年證監會提出了新的路線圖,態度更加開放和務實。他們開始深入瞭解行業,逐步放寬限制,這對我們(指 Gate.HK) 來說是積極訊號。
關注的技術路線:區塊鏈擴容與效率成本優化
Colin: 作為技術出身,您如何看待區塊鏈技術的發展?目前比較認可哪些技術路線或生態技術?
韓林:我們一直關注與生態相關的技術,尤其是區塊鏈底層的擴容技術。當前區塊鏈的容量有限,但隨著使用者基數增長和行業應用擴展套件(如支付、跨境電商、線上遊戲、NFT 等),需求越來越大。現有的吞吐量、交易速度和成本都難以滿足需求,因此擴容技術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包括 Layer 2、Layer 3 這些新技術的出現,確實帶來了很大改善,但仍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我們非常關注這些技術,因為如果底層技術做得好,上層設施(如交易、支付系統)的搭建會更容易,也能更好地與傳統市場結合,更容易推廣到真實世界的應用中。不過,目前相對來說成本還是比較高。
Colin: 目前您認為哪種擴容技術表現較好?
韓林: Optimistic Rollup 是目前應用較多的方案,但零知識證明(ZK)技術也備受關注。ZK 在速度和體驗上有優勢,但成本較高。我們正在投資相關領域,例如支援 ZK 的晶片公司,以提升計算效率。這些問題未來會逐步解決。
Colin: 像 Solana 這樣通過犧牲一定中心化來提升速度的方案,您怎麼看?
韓林:這種方案確實高效,能快速解決問題,但大家也會思考,中心化程度較高是否會帶來安全性問題?畢竟不是那麼去中心化。
對於很多應用來說,成本較高是主要問題,降低費用是優先考慮的目標。如果應用場景對資產安全性要求不高,或者不需要長期資產儲存,那麼這種方案是可行的。例如,Memecoin 就很適合在 Solana 上執行。但對於主流資產儲存,使用者可能更傾向於選擇更加紮實的鏈,比如 Bitcoin 和 Ethereum。
Meme 幣熱潮預判:社群驅動 + 名人效應推動出圈,長期或成文化現象
Colin: 說到 Meme 幣,您覺得當前的 Meme 幣熱潮是短期現象,還是長期會成為行業的文化現象?
韓林:最初 Meme 幣只是曇花一現。2013 年底,Dogecoin 出現,它是基於比特幣程式碼克隆的,頭像是一隻柴犬。當時我們稱之為 「狗狗幣」,這是最早的 Meme 幣雛形。那時出現了很多類似的幣,但大部分都消失了,只有少數存活下來。
早期的 Meme 幣熱潮很快就過去了,但現在情況不同了。Meme 幣已經變成社群驅動的現象,只要大家喜歡並形成共識,就可以發行一個幣。今年尤其明顯,名人也開始發幣。即使不是幣圈的人,只要有粉絲,就可以發幣。去年和前年,一些名人開始嘗試發幣,但他們有很多顧慮,比如是否會損害名聲或涉及法律問題。今年川普發幣後,這些問題似乎迎刃而解,很多人也開始釋懷,覺得 「我也可以發幣」。
Colin: 您個人的資產配置方便透露嗎?是否以比特幣為主?
韓林:我個人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資產配置,主要是與公司相關的資產。
Colin: 那公司層面的資產配置呢?是否以穩定幣和現金為主?
韓林:公司需要穩定運營,因此採用低風險配置,主要是比特幣和以太坊。此外,平臺幣也需要安全儲存。
行業週期展望:比特幣減半影響弱化,傳統金融與地緣政治成關鍵變數
Colin: 您經歷了多個行業週期,如何看待當前的市場階段?今年接下來會繼續牛市,還是會出現熊市的徵兆?
韓林:以前大家常說牛市每四年一次,與比特幣減半週期相關。那時候幣圈規模小,不太受外部因素影響,行業發展主要依賴內部事件。比如比特幣減半時,市場討論熱度高,容易引發牛市。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的聯絡越來越緊密,傳統金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地緣政治事件(如戰爭爆發)也會導致市場劇烈波動。
我覺得現在沒有明顯的週期規律了。從 2013 年底市場開始熱起來,到 2022 年、2023 年,市場波動很大,很多人覺得牛市可能結束了,但實際上不知不覺中市場又回暖了。從去年到今年,我們感覺行情還是不錯的。
Colin: 你們公司對今年和未來的走勢也是相對樂觀的?
韓林:是的,相對樂觀。主要原因有幾個:首先,Meme 幣的熱潮仍在繼續發酵。雖然最初的炒作熱情可能有所下降,但它逐漸轉向更廣泛的運動,更多名人開始參與發幣。
另一個重要點是,川普上臺後,他鼓勵將比特幣作為美國的儲備資產。其他國家也可能效仿。比特幣的特性非常好,總量固定(2100 萬枚),除了挖礦產出外,不會增發。這種稀缺性使其成為優質的儲備資產。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可能會將比特幣作為儲備資產,這會推動價格上漲。如果其他國家不這麼做,未來在金融領域的成本會很高。所以我覺得這個趨勢會繼續,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
Colin: 現在這個週期似乎有點像 「皇帝的新衣」,VC 幣(VC-backed 代幣)的評估是否變得更加嚴格了?
韓林:主要是發幣形式發生了變化,現在社群可以直接發幣,不再需要 VC 的參與。以前專案需要經過多輪融資,VC 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最終通過 IEO 將代幣帶給散戶。但現在社群可以直接發幣,跳過了中間環節,VC 的作用被削弱了。
不過,VC 投資的專案仍然有很多不錯的,尤其是那些需要長期開發週期的專案。這些專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耐心,VC 在這個過程中仍然能發揮重要作用。
Colin: 最後我想了解一下,您在工作中主要負責哪些領域?平時花時間最多的地方是什麼?
韓林:我大部分時間還是花在技術和產品上,因為我覺得這是根基。雖然我們也做品牌贊助和市場推廣,但如果沒有技術和產品,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交易所技術壁壘:底層安全、多鏈支援與生態服務構建高門檻
Colin: 之前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的中心化交易所技術壁壘很高,新進入者很難模仿或快速複製。還有一些專門提供雲端技術的服務商,您怎麼看?
韓林:是的,交易所的技術壁壘確實很深。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底層技術需要非常紮實,尤其是資產保護方面。要支援多種幣種和區塊鏈,需要大量投入,比如我們就有幾千臺伺服器來支撐這些鏈和資料收集。這本身就是一個很高的門檻。
二是上層生態服務的複雜性。交易所是流量入口,使用者進來後需要各種服務,比如現貨交易、理財、跟單、量化交易等。這些都需要大量的技術投入,門檻既深又廣。中心化交易所的團隊規模通常很大,幾千人是常態,而一些專案可能只需要十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做。
Colin: 作為技術出身的人,您會不會羨慕那些小而精的專案?比如像一些 DeFi 專案,十幾個人就能做出很高的利潤,您會不會覺得現在的工作很累,反而羨慕他們?
韓林:我確實羨慕他們,但我覺得這是去中心化技術的優勢。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很多問題,比如資產安全、交易確認等,不需要中心化機構介入。所以你看,很多人說中心化交易所(CEX)的交易量在往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轉移。我們在 Web3 領域也在探索,看哪邊有技術優勢就採用哪邊的技術,不會停滯不前。
企業文化核心:務實解決真問題,反對浮躁與重複造輪子
Colin: 最後,您認為 Gate 最重要的價值觀是什麼?或者說,您最認可、最希望員工統一的企業文化是什麼?
韓林:我希望大家都比較踏實,不要太浮躁。不要總是想著走捷徑、彎道超車,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掛在嘴邊。還是要踏踏實實做事情,真正去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這樣,使用者才會認可你,市場才會需要你。
另外,不要重複造輪子。我們鼓勵的企業文化是務實和創新,而不是做無用功。
小宇宙: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s/67d3b347e924d4525a8a2ee8
YouTube:
https://youtu.be/ZYb5szSqnEI
?相關報導?
顯卡挖礦救星!以太坊PoW繼承者 QUAI 開啟 TGE,首波上架抹茶、Gate能賺錢嗎?
Gate.io獨家冠名Token of Love香港音樂節,Web3與音樂跨界狂歡完美收關
Gate.io宣布成為 F1 紅牛車隊官方贊助商

Firing Powell Could Set Dangerous Precedent and Harm Crypto, Warns Pompliano
Firing Powell Could Set Dangerous Precedent and Harm Crypto, Warns Pompliano
Cardano Whales Offload 180 Million ADA In 5 Days – Smart Profit-Taking?
Cardano is now entering a critical phase after enduring weeks of massive selling pressure and height...
Dormant Crypto Whale Transfers 7,488 $ETH to FalconX Following 1.8-Year Inactivity
As per the data from Onchain Lens, a whale that has been inactive for 1.8 years has recently trans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