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观点 | 制度、秩序和隐私保护:另一个角度看区块链
作者:普华资本合伙人 蒋纯
来源:东涂西抹(公众号)
随着国家领导人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的讲话,区块链又火了。但对于区块链是什么,到底有什么用,现在看来还是有不少争议。作为一个一直关心这个领域的VC从业者,也讲点我的看法。希望能对大家认识区块链在当下的重要意义有帮助。
有技术圈的同学说比特币白皮书是区块链的“圣经”,里面蕴含了区块链全部的精髓,这话有道理,但是也不全对。因为一个经典,其中一定有当时的时代、当时的场景的烙印,只有与时俱进,理解其精神,才能持续发展。死抠字眼,非得要逐字逐句地依从“经典”,那是一定不能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的。
所以我说的,可能是一个不同视角下的区块链。
区块链被人忽视的“秩序”属性
提起区块链,大家想到的往往是“币”、“去中心化”,但其实区块链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秩序”。换句话说,区块链是可以保证一种制度和流程严格执行的、迄今最强的技术手段。
信息系统保障流程执行这个话题似乎并不新鲜,只要是所在单位公司上过信息系统的都会有所体会,系统可以把所有的制度规章,所有的流程都用计算机程序固化下来,帮助严格执行。但是问题在于,一般的信息系统是一种“中心化”的体系,流程可以被调整,数据更是可以被串改作假,无非是让程序员改几个代码,update一下数据库的事情。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出过管理层安排偷偷修改系统的程序或者数据从中牟利的事情。
而区块链的体系中,借助技术,把整个的数据和制度流程变成了一种强制约的系统:不可随意修改,强力执行。
这里可以再展开讲下。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整个设计,是利用了密码学和分布式计算的原理,做的一个精巧的设计。
在空间角度,通过一批计算机共同计算,用密码学的原理互相认证,确保大家执行的是同一套代码,并且互相验证,谁也不许改,改了执行结果就无效。
在时间角度,又通过密码学把每个区块串联起来,用一个叫默克尔树的密码序列来验证,确保数据的记录——也就是规则执行的结果也不能随便改。
想改制度?不行,当代码发布出去的那一刻,整个制度就定下了,要改,事实上等于新建了一个体系,非得大家都认同并迁移过去才行。想动数据更是不要想,默克尔树把整个数据全部串在一起了,而且还有通过分布式数据库实现的拷贝。强行改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整个数据都不对了,一看就是动过手脚的。
对,这就是秩序狂程序员想出来的全秩序的社会。一切必须按制度办,不按制度办的,现场就做不了。那么,现场做不了的话,想风头过了以后偷偷把结果改了?一改所有人都会发现,而且也会被整个体系拒绝。
区块链系统当时这样设计的初心,是为了保证像比特币这样区块链系统的“去中心化”,确保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整个系统之上的权力,都必须遵从制度,不能随便改制度,也不能随便改制度规则执行的结果。 但是这个机制,其实促进的是“秩序”,确保整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的“法制”轨道上,在既定规则上运行。 这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一个重点。
传统区块链当下的困境
这里顺便说下传统区块链目前遇到的困境。最早的区块链,也就是比特币还有第三个重要的支柱,就是社区和经济机制。事实上,比特币本身是为了一个货币的理想而设计的。比特币设计了一整套精巧的内部经济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家为了自己“赚钱”的竞争而维持系统的运转。以后的大量区块链项目虽然不一定都以发行货币作为目标,但是因为这类区块链体系的运转是要大家持续付出算力、带宽等资源,系统才能维持的。如果没有物质激励而只有精神上的号召,整个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就会有问题。
因此,“代币(token)”就和区块链经常联系在一起。而币如果没有交易甚至说炒作,就不能体现价值,也就不能达到吸引大家来加入这个系统的初衷,于是区块链又不得不和“金融交易”甚至炒作混在一起,于是就引起了后续的一系列结果:
一是,从外部来说,比特币这样的“私人货币”涉及到了挑战各国政府的权力。而且真的还具有了不错的生命力,活生生地给了大家一个“去中心化”、无政府自治体系的标杆案例,从而为各国政府所不喜。其他大量“代币”虽然未必把自己定义成货币,但是在事实上变成了某种金融资产,随之而来的交易和炒作给各国的监管出了新课题,大量非专业投资者的卷入带来了金融上的风险。
二是,从自身来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码(程序代码)出法随”,“code is law”的社会,其实也是程序员们,甚至目前的人类事实上hold不住的。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想,已经被很多人提出过了,但是一多半都是说起来满满的幸福,实践起来一堆麻烦。作为首席“键盘侠”的程序员队伍也不见得好多少,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也是所有程序员最心塞的一个问题:你敢保证程序没BUG?
只要程序有BUG,就意味着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法律或者说规则有BUG,法律规则有BUG,那这事就麻烦大了。好在比特币系统真是做得足够好,还没发现什么BUG,但是它的功能很单一,就是个精巧的货币系统。但是稍微想让区块链多做些事,比如以太坊,就基本是一部BUG的血泪史:早先的无数次不说了,就去年4月那次BUG事件,就把一堆基于以太坊的ERC20币搞得规模化清零,里面还包括疑似某互联网大佬站台的著名币,面上的市值损失算下来有数百上千亿美元规模。
因此,外部监管的压力,和区块链探索前行的内部成本,使得区块链的发展起起落落,一波三折。但是有这么多的问题,还能让各国政府舍不得彻底打死,也没有被自己折腾坏,也说明,区块链所具有的“秩序狂”特性,其实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联盟链和新方向
于是人们提出了“联盟链”。联盟链可以认为是原来区块链的一个简化版,最主要就是把它定位成一个纯粹组织内部使用的区块链。这样的话,大家加入这个区块链系统的原动力就不需要考虑了,组织分派的任务么,激励自然由这个组织原有的体系中去解决,于是这个“代币”就不再变得必须了。另外技术上的一些东西,比如共识机制也会得到简化,从而给区块链的执行效率提升打开空间。这个联盟链,也成为了所谓的“无币”区块链。这恐怕是当前,国家鼓励的主要方向。
当然在区块链原教旨主义者这边会觉得,这样的区块链就被“阉割”了,不再是一个能建立理想社会的东西。但这不是国家要考虑的。
在“联盟链”体系下,“去中心化”的原始设想不存,那还剩下什么呢? 那 就是本来为了保证“去中心化”的制度,而建立的一套基于严密的密码学体系建立起来的“秩序”体系。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区块链是一个关于“生产关系”的技术。
区块链和社会治理、数据治理
所以区块链今天又被国家提倡的实质,主要是要发挥区块链在保障 “秩序”和“制度” 方面的作用。
基于密码学的默克尔树把整个区块链数据完全串联在一起,使得它的中途修改变得基本不可能。哪怕是你自己家里做了一条私链,完全存在自己的电脑上,哪天突发奇想想改其中一个数据,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要把整个链从头到尾的数据全部重新做一遍,特别是数据量如果大到一定规模,就会变成一个极端艰难的事情。更何况真正区块链的系统还包括了分布式数据库,有别的备份可以证明你的非法修改。
可以想象,把区块链默克尔树的思想应用到各类数据的生成和流转上,数据之间环环相扣,可以保证数据的严格追踪,这对于当今信息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即使不能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也可以保证事后有效的追责。
一个例子,增值税就是通过数据的环环相扣,极大地提高了逃税的成本。这类制度设计,如果加上区块链这样数据技术的支持,会成为数据治理支持下的社会治理威力巨大的武器。
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各种区块链应用,比如原产地溯源(跟踪原产地证书和产品的流转)、供应链金融(证明商票背书转让的真实性)、物流应用(跟踪货物的走向)包括扶贫慈善善款的追踪(跟踪资金使用)等等,只是牛刀小试而已。全社会都使用同样的一套国家规则,并且被技术上彻底锁定,不会有执行偏差和私下更改,这才是大事。也可以为今后整个国家在大数据应用的道路上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如果数据都上了链,可以用密码学来确保他的数据质量,剩下唯一的问题,就是是数据在和真实世界中的对应,也就是数据放到区块链上面之前的真实性,这是区块链不能直接保证的,需要将来通过物联网等,延伸区块链的管理区域,才能完成整个场景的闭环。到那时,区块链的威力就会更大。
除了数据,还有程序。区块链信仰者所说的“代码即法律”,其实今天已经部分实现了,我们用了IT管理系统的地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系统录不进去”“这个系统上规定就是这样的”。IT系统,作为规章制度的载体,已经在现实中逐步承担起了“法律”的职责。但是前面也说了,IT系统是可以后台改的,甚至作弊的。引入区块链系统,会使得程序的修改也变得困难而容易被发觉,从而提升这种规范法律执行的严肃性。区块链的这种特点,确保了他可以成为制度化执行的完美技术工具。这其实也是符合“依法治国”的方向的。
区块链和下一波技术浪潮
说的再稍微远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人工智能”上。
要是拿规矩来制约人,大家可能还想法多一点。但是要拿规矩来制约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那一定是大家都乐见的。正好现在大家对人工智能是又爱又怕,又喜欢它的能力,又怕它太厉害了干出什么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事情,或者有人利用它来干出什么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事情。这事就正好对上了。
其实我们现在可以注意到一点,这一波新技术的发展,其实已经和上一波有着重要的变化。比如现在技术风口上最热的5G这事,这个系统的建设一多半其实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非人”的东西用的。更高的带宽(eMBB)、更多的接入(mmtc)、更实时的网络(urllc)这三个5G的特性,后两个其实一看就和人没啥关系,就算第一个,大家拿4G看视频已经看得很好了,更高的带宽有什么用呢?不少人就因此而质疑5G也是个没有什么用处的“技术泡沫”。
殊不知技术的逻辑已经在发生变化。
这些东西,其实是给智能设备,或者说“物联网”用的。他们要产生和传输巨量的数据,会有巨大的数量,会要求实时的连接(如车联网)。当然,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人服务的,物联网最终也是服务人,但是这样的情况下,通信网络和人的关系就开始变得间接,我们已经不能用直观的个人感知去判断和感知通信网络这样的技术系统建设的逻辑。
区块链也是一样,虽然完全用到人类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用到“物”,用到智能机器,却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今后的人工智能,不会是一个完全的中心化的“全国大脑”,一定会是分布在各个地方,大大小小的智能节点组成的,在机房里的中心节点,不可能能处理所有的事情,车里的电脑,我们的手机,我们穿戴式设备上的芯片,工业控制系统上的PLC(这个名词已经过时了,说的是今后类似这样的节点),这些物联网节点都会各自承担不同的人工智能工作。他们协同起来,才是真正提供给社会的人工智能。而确保他们按照既定的规则、流程、方式组织起来,是区块链思想和技术手段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有个有意思的地方:物联网的时代,我们的数据库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一种新的数据库组织形式:时序数据库会成为很重要的方向。时序数据库的特点就是数据按时间组织,不停地延伸增加——熟悉区块链的同学马上就会发现,这不就是区块链的组织形式么。所以区块链和物联网是一对天生的好基友。冥冥中自有天意,5G、物联网、区块链,这些东西的组织建设,我们其实都是为了一个有序安全的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
当然,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中各个节点计算能力有大小,不可能像现在的区块链一样都按照对等节点的假设去工作,这是区块链设计要进一步去发展和开拓的地方,但是确保他的核心执行逻辑不被串改,核心数据不会出错或者出错容易检查,确保局部错误不会蔓延到全局,这是区块链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甚至可以说,缺乏区块链思想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体系,是有巨大风险的,技术手段上只有引入区块链去对冲,才能避免人工智能有意或者无意的失控。
这种对冲,很大一部分会体现在数据治理方面。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没有数据,人工智能就无法运作,因此控制数据,很大程度上就控制了人工智能。(甚至这么说,按照至今仍然有效的冯纽曼体系,程序代码也是一种数据——这个话题就不展开了)
所以,未来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世界,区块链必然担当起更大的责任,可以说缺了区块链这一角,下一波技术浪潮就不完整。
区块链的扩展和前沿
其实可以想得再远一点。我们知道区块链中用的密码学原理之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是因为它广泛采用了一种叫作非对称加密的手段,也就是通过一种手段,可以非常简单地验证加密的有效性而不泄露原始密钥。这属于数学上所谓“零知识证明”的一部分。把这个思想延伸一步,我们就会想: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思路,“保护”我们的隐私,让我们的数据更安全呢?
目前大数据的时代,在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最大的痛苦就是数据泄露的不可控制性。我们不可能不让我们的网络运营商完全不知道我们的数据,也不可能不让BAT、TMD他们家做的这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软件不知道我们的数据,甚至我们还肯定会同意一些软件使用我们的数据来给我们提供方便,但是我们肯定不想让这些数据被用到我们不想用的地方。但是信息的痛苦就在于,一旦分享或者授权出去,其实你就没有控制权了,可能被拷贝无数份,流落到不知谁的手里,最后可能来侵害我们。现在欧洲出了GDPR,中国则用严刑峻法来打击数据的非法使用,但是这些毕竟只能是事后处理和震慑,无法彻底防止这样事的发生。但是如果有一天,有个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好事,我们又可以享受数据带来的便利,又可以杜绝数据不受控泄露产生的坏事,那岂不是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理想社会?
区块链当中则是这样做的,每个节点有自己的密钥(“私钥”),但是验证这个密钥时,无需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私钥,要不然加密数据都可以随便伪造了。它用的一种公钥,可以同样地知道这段信息是由哪个节点的私钥加密的,但是无需知道这个私钥。
这类思想给大家带来了一道曙光。理论上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种数学方法:我们可以让互联网巨头们来分析我们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也提供我们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被加密的,这些信息放到一个计算体系里计算之后,巨头们能得到这次服务中,我们想要什么,但是巨头们既不知道我们是谁,也不知道那些原始的数据依据,只知道我们可能想要什么,从而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之后大家相忘于江湖,我们的信息既不会被泄露,也不会被记录。当然巨头们可以记录一个匿名的统计数据用于改善它的服务。
这里的核心技术是同态加密,或者再延伸一步叫作多方安全计算(MCP)。这可以算是区块链的延伸——当然密码学者不会同意。密码学者眼里区块链也只是密码学的工程应用之一而已。
区块链领域另一个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是代码的形式化验证。 这解决的是代码的BUG问题。虽然我们的软件行业已经习惯于带BUG生存,但是正如前面说的,区块链代码的“严肃性”要求更高,因为如果它真的发挥作用的一天,代码描述的是规则——数据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规则。因此能不出BUG,最好就不出BUG。这一点又需要求助于数学——一种称为形式化验证的数学方法可以帮助验证代码的逻辑,防止BUG的产生。当然,这又是一个并不容易的课题。
区块链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数学之上,它的硬骨头问题也需要在数学研究中取得突破。
例行的总结
总结一下,当前国家所提倡的区块链,主要利用的是区块链在保障制度规范刚性执行、数据质量刚性落地的作用。提倡的是一种关于“秩序”的技术,有助于建立起一个更加规范的信息社会的治理体系。区块链从业者需要认清这个形势。长远说——当然这更多是我个人的演绎——区块链经过发展,它也可以是一种用来在大数据的世界里,“保护”我们隐私的技术。
One more thing…
技术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最终的使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区块链最早的发明,是为了维护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但是被重新排列组合后,也可以成为一国政府有效治理社会的武器,成为人类管理今后虚拟数字社会人工智能的有效手段。而因此在相关工程技术和密码学原理上的研究和实践,或许又会给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就是人类科技发展史的有意思之处,值得我们去期待。
ADA Holds $0.63, SHIB Aims for 1,500%, But Dragoin’s Game & 6,700% ROI Are Live Now
Cardano trades steadily at $0.63, and SHIB projects a 1,500% rise by 2030, but Dragoin is already de...

Coinbase Adds Worldcoin (WLD) to Listing Roadmap, Supports Trading on Optimism Network and Coinbase Exchange
Coinbase Adds Worldcoin (WLD) to Listing Roadmap, Supports Trading on Optimism Network and Coinbase Exchange
LCX Price Prediction: Will Liechtenstein Cryptoassets Meet Investors’ Demand?
LCX price struggles as sellers increase pressure. Our LCX price prediction explores its future ma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