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却付ETH,要求还款?法院判决:不支持
原标题 | 以案说法 | 借“款”却付“以太币”?法院判决:合同无效!
来源 | 厦门市思明区法院公众号
案情简介
林某作为出借人,刘某作为借款人,签订了一份《借款协议》,约定:刘某向林某借款1000万元, 林某购买等值的以太坊数字资产即以太币,转入刘某指定的账户, 刘某应于收到借款后一年内将该笔借款以人民币的形式返还林某。《借款协议》签订后,林某向刘某指定账户转入3165个以太币。刘某出具《收款收据》,确认收到林某人民币1000万元。
因刘某未依约还款,林某向思明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刘某偿还借款本金1000万元及相应利息。
林某称借款是以以太币的形式转入刘某指定账户。
刘某辩称,双方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不成立。 以太币是“虚拟货币”,交付以太币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借款交付方式。
法院判决
思明法院审理认为,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并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林某与刘某进行以太币交易扰乱金融秩序,违背公序良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故林某与刘某签订的《借款协议》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当事人自行承担。
最终,思明法院判决驳回林某的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有关部门曾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2013年)、《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2017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2021年)等文件,均明确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 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对于开展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延伸阅读
相关法规
?️?️《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规定,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具有非货币当局发行、使用加密技术及分布式账户或类似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等主要特点,不具有法偿性,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任何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违背公序良俗的,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此引发的损失由其自行承担;涉嫌破坏金融秩序、危害金融安全的,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从撸毛到身份:Web3五年,积分和Alpha是怎么抢人的?
激励变成筛选,积分不再是奖励,Alpha不只是诱饵。机制背后,平台在争用户,用户也在构建身份。
24H热门币种与要闻 | 当前单枚BTC挖矿成本约为3.68万美元;迪拜财政部政府服务费将接受加密货币(5月14日)
特朗普:股市将大涨。
香港链上化竞赛升温,京东和蚂蚁等多巨头加速香港 RWA 落地
在全球资产代币化浪潮席卷的当下,香港正在成为链上资产布局的关键试验场。据PANews了解,国内很多持有实体资产企业也闻风而动,寻求将自己的资产上链,进行代币化融资。而最常见的合规解决方案是将国内资产在联盟链上确权之后,再到香港设立主体控股国内资产,再进行发币融资。目前香港的RWA产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